首頁>情感>

這個題目有點雞賊,看完文章,你會找到原因。

本文緣起於一個問題:“你是不是總想活得正確?”

趙忻老師問我的,在前兩天的團隊成長會議中。

(火把團隊每個月進行一次個人成長會議,只談個人成長,不談工作安排,這是我在團隊中最喜歡的一個環節之一。)

我的第一反應是“是的”,並且解釋了我為什麼總想活得正確。

會後,以“活得正確”為視角,在很多事情上,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想及接觸過的客戶、生活中的人,以及對部分網友的觀察,“活得正確”還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在女性朋友中。

“活得正確”,很難去界定其確切含義,讓我們透過常見現象來理解下吧。

01.3個“活得正確”的現象

1. 避免犯錯

活得正確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避免犯錯。

雖然,想活得正確的人可能並沒意識到。而這樣的現象,在客戶裡、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特別是涉及做選擇、做決策的時候。

不止一位客戶,在諮詢前溝通中,會問一個問題“萬一諮詢後,在後面錯了咋辦?”

問這個問題的客戶往往有個不適合的工作,因為擔心換工作會換錯了,而留在原地不動很多年。

結果呢,除了精神上的痛苦,工作能力也會發展不足。痛苦到不得不換工作時,除了沒有方向,自身競爭力都是個問題。

客戶白玲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她聽了父母的安排,進入了國企。所在企業還是老國企的管理思路,等級森嚴、人際複雜,但企業又參與市場化的競爭,這種競爭壓力就更多傳遞了員工。

而喜歡平等、簡單人際關係、高效的白玲就明顯的水土不服。

即便她厭煩無效加班、不得不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每次上班都耗盡了所有力氣,但她依然邁不出改變的步子。

因為她擔心自己做出的決策不正確,擔心換到其他地方錯了咋辦。

2.迴避衝突

想活得正確往往回避衝突。

因為衝突必然是當事人意見不一致的。此時,想活得正確的人面臨著被“否定”(想活得正確的人,往往會把別人的不贊同視為對自己的否定)的巨大壓力。

被“否定”就等於錯誤。所以,衝突的場景能迴避就回避。

分享個我自己的小故事。

有次我去遛狗,剛下樓遇到一個散步的老頭。我那三斤的博美爺就想對著老頭叫,博美爺被我喊住了,沒叫出聲。

喊住狗子後,我趕緊給老頭解釋了下,狗是會叫,但是他不會咬人的。

看著我博美爺的老頭卻不高興了“這麼小個狗還咬人!牽不好繩子的,抓走。流浪狗、流浪貓……”

他講的具體內容,其實我記不住了。但覺察到他些語言背後的態度與情緒後,我心裡還是挺不愉快的。

這種場景下,很多人的做法是要跟老頭吵架了。但我的選擇是帶著狗走開了,因為我不想跟老頭起衝突。

後來,我做了些自我對話,讓情緒紓解開了。

其實,去迴應老頭,也不見得必然就是衝突,比如開個玩笑地道個歉之類:“真不好意思,讓3斤重的狗嚇著您了”,巴拉巴拉。

但,總想活得正確、擔心自己不對的那個自己,就會選擇解讀為衝突與往後退。

這件事兒讓我再次確信一件事兒,博美爺是識人的,他能發現不喜歡他的人。因為並不是所有路過的人,博美爺都會叫。

3.尋求許可

也正是因為這種心理需求,讓想活得正確的人看起來謹小慎微、特別糾結,相應的,內心力量也會比較弱。

客戶裡會有不少想獲得正確的人,他們選擇諮詢之前會問特別多問題,想獲得一種確信不出錯的感覺。

而另有一部分還需要去問下身邊人的意見、建議,想讓他們來增加自己決定正確性的砝碼,或者防範錯誤。

要不要諮詢其實是個個人可以決定的事兒,可以不用去徵求其他人建議意見(需要他人付錢的人例外),但為了避免錯誤,想活得正確的人必然需要他人的認可。

補充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之前工作裡,特別痛苦的一點是上司控制慾比較強,我的獨立性受到影響。

但,後來到了寬鬆的環境裡,在我可以獨自做決定的事兒上,我還維持了去尋求上級允許的習慣。總覺得,不獲得許可,自己就心裡不安。

02.3個“活得正確”的原因

1. 文化環境層面

說文化環境層面就不得不提咱們的大家長文化,現在不論是行政、企業還是學校、家庭,總體的環境還是向上負責,是負責人說了算。

負責人擁有權力、制定規則,負責人之下的人服從與遵守,否則就會不太好過。

現在為啥好多孩子抑鬱、壓力大到不能承受,跟父母與孩子精神交流少、父母不能理解與尊重孩子有必然聯絡。

在客戶,很多剛入職場的新人在自己喜歡與父母喜歡之間妥協於後者。

這些只是大家長文化的一些片段結果。

我自己回答趙忻老師的問題時候是這麼說的:

“那當然必須是我在追求活得正確。

一方面跟乖順的山東文化浸潤有關,儒家文化發源地嘛。

俺們山東人現在還有兩件特別正確的事兒:上學與考公務員,有出息就是當體制內的一個。

一方面,我有嚴父,雖然老爹並沒有行為上懲罰過我,但他的精神意思我懂的,我只有做他認為對的事兒才能被認可。

而他自己做得對的事兒,就是文化教給他的對的事兒了。”

2. 個人精神層面

個人精神層面就是獨立的問題了。

犯錯、衝突、許可等等都是擔心他人對自己不利,都跟他人相關,過於把他人標準當自己的參考,這當然是不獨立的表現。

之前的文章裡講過,獨立是要不依賴任何他人、權威或組織。至於個人精神層面的不獨立,想想第一點,或者看看超連結的文章都行。

3. 個人本能層面

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因此,人做事兒的動機分為兩種: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

想活得正確的人做事兒的動機都是逃避痛苦,逃避來自被傷害、被懲罰的痛苦。

避免犯錯就是避免犯錯帶來的被懲罰,迴避衝突迴避的是對方的否定、攻擊等傷害,而尋求許可的背後是擔心不被許可的後果帶來的懲罰。

想活得正確的人以一種防禦的姿態應對生活,盯著的是生活裡的傷害與障礙,那麼,往後退縮、擠壓自己都是應對方式,也是必然結果。

防衛的殼子過重、擠壓得自己沒有了空間,內心哪裡還有力量。

而那些追求快樂的人,盯著的是那些可以讓自己快樂的可能性與選擇,他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可以做的部分,獲得的也是令自己愉快的,他們的力量會越來越強。

03.3個“活得正確”的破解方法

1. 跳出個人的全域性視角

文化環境層面的意思就是說,個體除了是自己,也是文化塑造的結果。

從文化環境角度理解自己,能跳出自己個人狹隘的視角,更能深入理解自己,找到更多可能性的方向。

在這樣視角之下,就能打破必須活得正確的枷鎖。

比如在諮詢裡,從文化上理解客戶,比單純從行為層面理解客戶,高度與深度完全不是一個層次。

舉個例子,女性客戶會被平衡家庭與工作的問題困擾,而男性幾乎沒有這個問題,這個現象本身就是文化環境塑造的結果。

諮詢中,如果只跟客戶講,你可以有哪些方法來平衡,一旦遇到情況變動,客戶就又慌了手腳。

而如果能幫客戶意識到她處於一個什麼環境之中,有哪些觀念是合理的、哪裡是不合理的,她可以有哪些選項,那客戶就具備了靈活應對的能力。

比如客戶意識到,養孩子不是媽媽一個的責任,爸爸也有責任。那麼,客戶就可以不用完全把責任扛在自己身上,也會從爸爸可以承擔的部分來尋求支援(當然爸爸配合與否那是另外一份問題)。

2. 即便錯了又能咋樣

對於個人來說,能從認知上鬆綁的方法是問自己一連串問題:

即便錯了又能咋樣?

錯了的後果是什麼,這些後果是自己可以承擔的嗎?

除了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性命,其他都沒啥大不了的呀。

關係斷了可以再建立新的,工作沒了可以再找新的,事情砸了可以重新做,選擇錯了可以再調整……

人生本就是個不斷試錯與修正的過程,犯錯不是世界末日。

這些對話練習是直面恐懼與擔心的過程,練習多了也就不再害怕了,也會學會允許自己犯錯了,允許自己當個正常人了。

3.追求快樂與愉悅

允許犯錯是一大步,還有一大助力是直接追求快樂與愉悅。

追求愉悅是本能,也就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只是,如果你一直想活得正確,那麼你是完全被避免痛苦佔據了。

嘗試著給快樂留個位子,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天地。

隨著快樂越來越多,避免痛苦的追求就會越來越少。

人長期關注什麼,就會認為什麼更重要。

逃避痛苦關注多了就認為逃避痛苦的事情重要,而關注快樂久了也會覺得快樂重要。

好在,不論是逃避痛苦還是追求快樂,都是可以在不斷練習中學會的。

“想活得正確,是不對的”,你get到這個題目的雞賊之處了麼?

想活得正確的確是不對的,唯一對的是活出自己的快樂與真實。

願你活出自己的真實與快樂!

火把生涯®售前諮詢顧問

人力資源本科、心理學碩士

職業規劃師、人力資源管理師

【職場背景】

職場中,歷經外企製造業人力資源管理、零售行業銷售管理、國際教育領域諮詢顧問等職,在個人職業方向上進行了充分的探索,最終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職業規劃師。

職場外,不斷進行成長方面的學習及實踐,對於原生家庭、情緒管理、溝通技能、習慣養成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諮詢特點】

以包容、溫和、中立的態度,幫助客戶瞭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職業興趣及價值觀所在,發掘客戶內心的聲音與需求,並幫客戶找到讓自己感覺舒服與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你之所以不想脫單,很可能不是因為你沒錢不帥,而是為了逃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