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昨天某來訪者說,拉拉,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上次我說學心理學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你說我還不可以做心理諮詢師了。我有個朋友很想幫助我,可是這個讓我感覺壓力很大,很不舒服。我說是的,那是你朋友的需求,不是你的需求,當你總是有強烈地想要幫助別人的意願的時候,很容易將自己的需求投射和強加給別人,這個對別人就是一種壓力和困擾,這個時候,不僅沒有幫到別人,反而增加了別人的負擔。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想不想或者是不是心理諮詢師,想要幫助別人的人也很多,有些幫助是別人需要的,但有些就不是,不是的那些幫著幫著就容易出問題。

我倒不是鼓勵大家不去做好事幫助別人,願意付出和奉獻是件好事情,但是人們需要對自己的付出和奉獻進行覺察和分析一下:1你的付出和奉獻是不是自主自願的?2 你的付出和奉獻是否需要別人給予你回報?3 你的付出和奉獻是不是強制別人接受的?如果答案1 是2 否3 否,那麼你的付出和奉獻就會讓自己舒服,讓別人也比較舒服,否則,就會容易出現問題。

另外,想要幫助別人,為什麼要選擇心理諮詢去幫助別人?這個也值得深思。幫助別人的途徑有很多,可以做社工,志願者,義工,支教,支醫,慈善,捐錢等等,你單獨選擇這個,說明你對這個點有固著,這個固著的背後就是你的情結所在。那你的情結是什麼?一般而言,選擇透過心理諮詢去幫助別人的人,內在都曾經經歷過比較重大的心理危機,目前可能正在調節或者調節得還不錯,看到有人重蹈自己的覆轍即將進入危機或者已經深陷危機當中,於是投射曾經的自己,潛意識忍不住想要透過拯救別人來拯救自己,當你潛意識還想要透過拯救別人來拯救自己,那說明你的問題還沒解決,你還需要繼續自我拯救。另外,有些人可能還無法拯救自己,於是想透過拯救別人來完成自我拯救。當你進行自我拯救的時候,有時候的確也可以透過拯救別人來獲得自我拯救,但前提是,別人願意被你拯救,而你也不固著於對方一定要接受你的拯救,否則,容易兩敗俱傷,誰都無法拯救誰,反而彼此都將彼此推向地獄深淵。

人的心理是一門很微妙的學問,當你總是想著要拯救別人,別人反而會遠離你,但當你不想去拯救別人的時候,別人反而願意親近你。

這是為什麼?

當你不想去拯救別人,這個時候你和別人之間就有了一定的距離和界限,這個距離和界限會讓人比較放鬆,舒服,安全,所以別人願意主動接近你;而當你要拯救別人的時候,你和別人之間的距離就太過親近,界限也太過模糊,這個會讓人緊張,不適,不安全。

舉個例子,我們通常說的物理空間上的社交距離:

(1) 親密接觸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談雙方關係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 45 釐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2) 私人距離 (personal distance 45-120cm) 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3) 禮貌距離 (social distance 120-360cm) 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4) 一般距離 (public distance 360-750cm) 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看演出等。

如果陌生人之間採取了親密接觸的距離,這個距離就太近,會給人緊張不適感,這是物理空間帶給人心理感受。

除了物理空間,人們還有心理空間,再親密的人之間也是有空間和距離的,而且這個空間和距離是必須的,超過了就會讓人不舒服,再好的關係也會因為不斷的空間以及界限侵犯而破裂,所以從這點上來看,孤獨又是必須的。

榮格說,保持沉默,不僅僅是出於害羞,而且因為知道任何把自己的經驗傳遞給別人的嘗試都是沒有希望的。

榮格還說,心理療法從根本上來講是病人和醫生(心理諮詢師)之間的一種辯證關係。它是兩個心靈整體間的一場遭遇、一場討論,在這期間,知識僅僅被作為一種工具而使用,目的是為了轉化。這個轉化不是預定的,轉化的唯一標準就是自我的消失。醫生(心理諮詢師)的努力促成不了這段經歷的完成。他最多隻能讓病人的道路順暢一些,幫助病人樹立一種態度,儘可能少抵抗這段具有決定性的經歷。

所以,不要妄想拯救別人,先去拯救你自己,如果可以的話。

4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結婚前的自信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