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過年期間,奇葩事例特別多。
昨天,看到了一個提問:“男朋友第一次見家長,帶了一條藍芙一瓶酒一盒車釐子一箱安慕希,禮物是單數是不是禮數不到位?”
題主的描述是:“我和男朋友在一起七年多了,感情一直挺穩定,但我爸不同意,為了和他在一起,我跟爸爸談一次吵一次哭一次。我媽夾在中間又是勸我又是勸我爸,我明白爸爸是為了我好,但我覺得感情是自己的事情。我18年公開戀愛,年底回家過年,男友提了東西上門,我爸叫我還回去。同年他媽說找人來我家裡說媒,我強烈拒絕了。第二年,他媽媽再次提出來我家,我依然拒絕了。男朋友過年來我家每次都會送禮,水果、牛奶之類的,去年疫情我去他家,他送我回家沒有上樓,給我弟弟發了個紅包,也有禮物給我帶上去的。其實我心裡有了答案,但不知道怎麼說服家裡,我爸說他對我好是為了把我騙到手,都只說了沒有做。去年我跟我爸吵架,他說如果我們結婚就別想讓他出面。我說我就直接領證吧,不需要婚禮了,拿了戶口本問我男朋友明天一早去不去領證,他說這樣不好,不希望我們是這樣結婚。今年討論訂婚的事,他媽媽上門提了以上東西,我媽說男朋友家看不起我,所以酒不是雙數,第一次上門也才這麼一點東西,平時對我好都是沒進門,說雙數才符合禮數。和同事談起這個事情,她說提東西的確要成雙的,她去年年前訂婚,男方爸媽一起拋下生意上門的,禮物都是雙數,煙是一對中華,酒,水果,零食都是雙數。”
02.禮數這東西跟緣分一樣,大多時候只是一種藉口。
從感情來說,題主和男朋友相處7年還能穩定,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甚至能吊打80%已婚人群。
從男方人品來說:“我拿了戶口本問我男朋友明天一早去不去領證,他說這樣不好,不希望我們是這樣結婚”,男方明知道女方父母反對,依然沒有意氣用事,用卑劣的手段哄騙女方跟自己“生米煮成熟飯”,說明他是個明事理的人。
再看題主父母:“我男朋友提了東西上門,我爸爸叫我還回去。”
在這件事裡,題主父母真沒體現出作為長輩的操守,很多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男方提著禮物上門,是為了孝敬長輩表達心意,何必挑剔人家的禮呢?
古人都說了:“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女方家如果不認可男朋友,女方就應該客觀分析男朋友的不足,或者當場說明原因,但人家上門了又把東西退還,今天嫌人家禮物不是雙數,明天嫌人家左腳先進門,後天嫌屬相不和,著實有點不禮貌。
男方的經歷也給談婚論嫁的男孩女孩們提了醒:越是小地方,破規矩越多,既然改變不了現實,那麼為了婚事順利就應該多下點功夫去打聽打聽,千萬不要錢花了,還讓人家挑理。
當然,如果下了功夫,對方還拿你聽都沒聽過的小規矩挑剔,那很明顯就是人家看不上你。
03.禮數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每個人對待“禮數”都有自己的認知。
比如我本人最討厭繁文縟節,給朋友、家人送禮只看他們的需求,從來不看是否合乎習俗和禮數。
比方說閨蜜桃子的老公第一次去她家,給她父母買的是最實用的禮物——破壁機,她父母非常高興,到處誇未來女婿“懂事、務實、周到”。
比如我經常收到吐槽物件“禮數”的私信:“第一次上門為啥不拿四大樣(煙、酒、茶葉、營養品)?”、“東西拿得不少可物件不搶著做家務被我父母挑剔沒禮貌”、“買那麼多東西連紅包都沒有”、“我給他家拿了6件他給我家回了4件”、“第一次去未來婆婆家,我提的都是貴重物品,婆婆的態度卻讓我心寒”、“第一次去女友家拿的是一千多塊的紅酒,她爸嫌棄說包裝不上檔次,後來我再去換成了木箱豪華裝紅酒和袋裝中華,她爸勉強收下了,結果給我回禮就是西洋參”……
物件第一次上門,如果父母重視禮節,自己就該跟物件提前說明自己家的禮數,父母的愛好和雷區,那樣,物件才好應對。
其實,大部分父母是這樣的,如果滿意子女的物件,那麼就是:
“禮數不重要,這孩子怎麼做都覺得好。”
如果不滿意子女的物件,那麼就是:
“這孩子連基本的禮節都不懂,哪裡都不好。”
04.“禮數”和“規矩”只能要求自己,不能強求別人。
都是現代人了,思想就別老在封建時代晃悠了。
比如“倒水倒茶甚至舀粥不能手腕朝外,那是對犯人/死人的舀法”,比如“筷子不能插米飯碗裡,那是給死人上供的/斷頭飯”,“送東西必須送雙數”等等。
把單純“討彩頭”的事兒強化到一定的地步,就讓人討厭了。
當然,有些看重禮數的長輩跟年輕人理念不同,看法有分歧很正常,不必惡意揣測,更不必把年輕人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與他們爭執。
送禮本來就是一件試圖讓對方滿意而不是自己滿意的事情。
要做父母與男朋友中間的潤滑劑,而不是成為火上澆油的油桶。
提醒女孩,男朋友是否適合結婚,第一要素是看他的人品,性格,脾氣,然後是他的家庭。
如果他本人有責任心,有擔當,有主見,有能力,但家庭不好,或者他的家庭對你不重視,但他沒有盲目聽從家裡的安排,那我覺得沒問題。
如果男朋友父母很喜歡你,但男生本人不怎麼樣,這種絕對不能選。
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05.小夫妻過日子,父母少摻和,是最能過得和和美美的。
有了雙方父母攪合,事情立刻會變得複雜。
女方父母怕女兒吃虧,男方父母怕兒子吃虧,於是,明爭暗鬥,煽風點火,鬧出一大堆事。
真正幸福的夫妻,都是在禮數和人際關係上清爽乾淨的人。
同學玲玲跟老公結婚5年,雙方父母還沒見過面。
她的婚姻不說有多好,倒也算得上心滿意足。
她老公和公婆也並沒有因為一切從簡就怠慢她。
老公堪稱24孝好男人,婆婆有點老年人的小毛病但對她還是一片真心。
有她的前例,所以我看到因為一件內衣、一句話、一樣東西、一件小事而分道揚鑣的情侶,都有點疑惑:這種是怎麼走到談婚論嫁的?
如果你認定一個男人,就要有“哪怕說服不了父母,也要跟他在一起的決心”,否則,我勸你趁早分手。
大部分父母反對兒女婚事是希望他們能得到幸福。
如果兩人在一起真的幸福,父母就算當下反對,以後也會慢慢接受。
如果女孩對要結婚的物件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對婚姻生活也沒有必勝的決心,那麼我勸你慎重考慮父母的意見。
萬一婚後生活不如自己想象那麼好,自己也沒能力和信心掙脫婚姻的桎梏,獲取更好的生活,就只能陷入感情的沼澤無法自拔了。
就是一句話,你能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不能,就聽父母的,以後好的壞的由他們替你買單,你就算責怪也有個出口。
如果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買單,就算選錯了也不會怨天尤人,怨父母,怪命運,那麼你就該聽從內心的選擇,愛你所愛,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