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大家好,我是慢慢~

我們好像總是很容易被別人影響情緒:

孩子不聽話,氣不打一處來;

另一半隻顧玩手機不做家務,火氣值不斷攀升;

工作不順意,懷疑自己是不是被針對了?不想工作,只想跳槽;

看到同齡人都比自己優秀,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控制不住沮喪……

我們的行為總是被情緒所引導,覺得難過了,就什麼都不想做;情緒失控了,就很容易做事衝動。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上海迪士尼在表演劇目《風暴來臨》時,一名女子覺得演出中的脫褲子和揮鞭子情節,影響了自己女兒的價值觀,於是突然衝上舞臺,對演員進行毆打辱罵。

想起之前還看過的一個新聞,一個女孩突然把沒吃完的螺螄粉,潑到另一個女孩頭上,最後不僅被拘留,還賠了錢。

而這個女孩潑螺螄粉的理由,竟是看不慣別人秀恩愛,覺得對方在嘲笑自己是單身狗。問題是,人家根本不認識她,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單身狗呢?

為什麼我們的情緒好像總是不受控制,被別人輕易左右,讓自己做出過激反應

1、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能被他人左右?

我們總以為是某件事,或某個人,影響了我們的情緒,才導致自己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

事實並非如此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這本書裡,提出了「ABC情緒管理」的理論。

A指誘發事件;C指我們的情緒和行為;B指的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ABC情緒管理」理論指出:

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C)的,並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B)。

面對同樣的事情,看法不一樣,導致的情緒和行為也會完全不一樣

例如,同樣是被同事指出失誤:

如果你認為同事是在針對你,那你就會覺得很生氣,並且把對方列入「敵對」的陣營中;

但如果你認為同事是為自己好,指出失誤可以讓自己更快進步,那你可能會去跟對方道謝。

所以看吧,你自己才是影響情緒的「幕後黑手」

這時你可能會說:只要能改變自己的看法,不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啊。

做不到,是因為只看到了「」,沒看到「」。

想要改變自己的看法,首先要知道,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如何運作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可能是「病態」的,但自己卻根本意識不到。

改變的第一步是看見:「病態」的思維方式有哪些,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2、三種病態思維方式,讓你淪為情緒的奴隸

作者埃利斯認為,影響我們看法的,主要有三種病態思維方式,只要具備其中任何一種,我們就有可能會反應過激,讓他人他事牽著鼻子走。

1)恐怖化

這是一種災難性思維方式,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不自覺地把事情擴大成災難,對事件進行恐怖化。

許多災難性思維都是從“萬一……怎麼辦?”這樣的念頭開始的。

例如,你正準備參加一次演講,你可能會想:“萬一觀眾不喜歡怎麼辦?”“萬一講砸怎麼辦?”

真正把念頭變成災難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問題的回答:“萬一觀眾不喜歡怎麼辦?那我就是個loser,我絕對接受不了!”

當我們把事情恐怖化後,就會很難保持頭腦清醒。

想想你參加某個重要活動時,如果你滿腦子想著“搞砸了怎麼辦”,是不是反而大腦一片空白,什麼都做不好?

2)應該化

第二種病態思維是「應該化」,也被稱為「絕對論者思維方式」,最常出現的形式是:“我應該……”“我非……不可”。

例如,當自己刷手機浪費了時間時,你可能就會開始對自己「應該化」:“我應該是個自律、珍惜時間的人,我怎麼能這樣浪費時間?我簡直糟糕透了!”

當我們沒能把事情做好,或事情沒有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就會對自己「應該」個不停。

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的這段話,能夠很好地解釋這種思維方式:

“應該思維的本質,是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我們自發的行為。所以,關於自我的應該思維,完整的句式是:既然別人覺得應該這樣,那我就應該這樣,既然別人期待我這樣,那我就應該這樣。”

應該思維會固化我們的想法,造成思維上的非黑即白:如果做不到,自己就是個差勁的人。

3)合理化

合理化是一種弱化反應,是對發生的事否認或不當一回事的行為。

例如,得不到晉升,會對自己說:“誰在乎啊,不晉升我是他們慧眼不識珠,這是他們的損失。”

例如,當工作出現失誤時,會對自己說:“這本來就不是我喜歡的工作,搞砸了又怎麼樣?”

合理化是對自己的一種欺騙,而合理化導致的結果就是:無作為

既然都不在乎了,為什麼還要努力?然後就真的什麼都不做了。

這三種病態思維方式,是輪番出現的,對於同一件事,我們可能會同時經歷這三種思維方式。

例如,你準備去參加一場面試,一開始你可能會恐怖化:“萬一面試失敗了怎麼辦?”

然後你可能會給自己念「應該經」:“我是個有工作經驗的人,我應該可以面試成功的。”

甚至開始用合理化來掩蓋自己的恐怖化和應該化:“這多大點事啊,誰在乎呢,失去我是他們的損失。”

結果你可能就不會再認真準備簡歷和麵試,而是聽天由命了。

3、第四種思維方式,助你走出病態思維的泥潭

上面說到的三種病態思維方式,確實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但慶幸的是,作者埃利斯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第四種思維方式:更佳之選

「更佳之選」專注的是自己的喜好,鼓勵用一種更積極的心態,來代替那些病態思維。

例如,用“相比於……我更喜歡……” “我想要……”這樣的念頭,去代替“不得不”“我應該”。

具體怎麼做呢?

還記我們前面講到的「ABC情緒管理」理論嗎?

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C)的,並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B)。

所以首先,我們要去感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C)是否有不妥之處。

當覺得情緒不對勁時,問一下自己,是否反應過激了?自己是否存在一些不恰當的情緒和行為,例如過度煩躁、憤怒、內疚、沮喪、拖延……

然後,返回B處,問一下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才會產生了這樣不適度的情緒?

拿出紙和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看看自己到底陷入了哪種病態的非理性思維中。

最後,思考一下,有沒有其他「更佳之選」,來代替這些病態思維?

例如,當你意識自己將面試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之後,可以告訴自己:

“我確實很想面試成功,我會因此而努力,但萬一不成功,也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也會遺憾和失望,但也會專注去發現自己可以繼續提升的地方。”

更佳之選提醒我們,要保持積極的念頭,從而幫助我們擺脫過激反應,擁有健康、舒適的感覺。

同時要注意一點,更佳之選並不是一個成功法則,不然就會陷入了另一種應該思維中。

而是像作者埃利斯說的那樣:“更佳之選不是表明你能夠或一定會成功,而是說試一試也無妨,即使你會失敗、被拒絕。

— —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結婚7年的離婚女人悔恨:錯把婆婆當“閨蜜”,是我做的愚蠢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