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知名人物在未出名之前,其實同樣也都是非常不起眼的人。甚至有很多人經歷過貧窮,歷經世間冷暖。
比如在之前黃渤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唱歌的時候,天天去都是冷遇,各種受騙上當;在劇組的時候,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各種小心機,各種被刁難。自從成名之後,身邊都是好人,都是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
或許有很多人正在經歷或者是已經經歷過他所經歷的事情。
透過他的過往經歷,不難發現,當你弱小時,你的身邊遇到的“壞人”最多。強大之後,身邊遇到的都是“好人”。
所謂的好人和壞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而是在對待你的態度和言語的表達上。
那麼應該如何才能由弱變強呢,心理學中的墨菲定律早已給出答案。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律。墨菲定理的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1. 心理學—交際中的墨菲定律通俗的理解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當你在為某件事情擔心或者擔心不好的事情出現,那麼這個事情就一定會發生,並且會很糟糕。
墨菲定律可以應用於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更適用於日常交際,倘若你擔心自己膽小,脾氣好容易被欺負,就一定會有人欺負你。
在任何情況下,擔心、害怕都是帶有負能量的體現。負能量的出現會給個人的行為和心態產生不良影響。
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你去做某件事之前,就早有預言,那麼出現的結果,你也只會注重被你預言中的。
這在心理學上便被稱為“自證預言”。
比如說你懷疑你的同事打小報告,無論對方是否真的做了,你都會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這件事扯上關係。
絕大多數弱者身上,都有一定的自卑、膽怯、懦弱和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
所以才會從自己的潛意識裡覺得別人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欺負自己,看不起自己。
但其實,可能周圍的人並沒有過這樣的想法,只是自己太過敏感。
2. 改變自己,衝破束縛我們認識了墨菲定律,瞭解了自證預言,並不是讓我們受“弱”這個身份,而是衝破墨菲定律的束縛,由弱變強。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自信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今後的生活和工作。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路,只得集中精力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該發生的總會發生,不管你是否為此焦慮,擺正心態,給自己以信心,給他人以美好。
有句話說得好:除了你自己,沒人能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