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其實,每次當我們被貼上直男、拜金女、媽寶男、鳳凰男等標籤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並不是抱著為了要收穫這些而努力的。我們心裡其實想做到的是暖男、小仙女等等等等。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所想和外人眼裡看到的不一樣呢?

讓我用對唐仁的分析為你解惑。

唐仁是《唐人街探案》系列中非常有典型意義的主角。

唐仁和老秦之間,但凡長著眼睛的人,都能看出來誰更有魅力,誰讓人無法直視。但是那麼普通的唐仁,卻表現得那麼自信。遇到每一個女子,都覺得這是自己當仁不讓的老婆人選;遇到每一個案子,都覺得自己是破案當仁不讓的神探。

為什麼?

這跟唐仁的成長和早期經歷有關。

因為長相普通和性格木訥,從小都沒有受到過父母和親戚的稱讚,所以他的內在非常渴望獲得稱讚和肯定。他會選擇性地注意那些可能會給他帶來誇獎意思的詞,以此來滿足自己。從小到大,他的內心住著一個自卑小孩。

當他遭遇成婚當日新婚妻子被捉姦在床的事後,他的自卑情緒雪上加霜,他不能正常地去面對妻子的錯,反而認為是自己不好,導致了一切的發生,但是他又不敢接受自己有多差,於是遠走泰國。

到了泰國以後,他把往事深埋心裡,為了補償內心自卑,發展出了尋求外在被人誇獎的病理性嗜好,透過到處吹牛營造自己浮誇的優秀外在,來麻痺自己,讓自己不需要面對自己內在的自卑小孩。於是他向老家人吹牛,導致了老秦的到來,導致了故事的展開,導致了故事中他典型形象的展開。

很多人都把《唐人街探案》系列裡唐仁看成一個搞笑的活寶,一個自以為是的大傻。其實看透了他的內在小孩,你就難免對這個角色心生憐憫,他不是真的自大,其實他是用自大掩飾自己的自卑,他對周遭和女性的反應越浮誇,表明他內心的小孩越自卑。有些網友甚至說《唐人街探案》3裡,他的形象變本加厲,就像“一隻上躥下跳的發情的公豬”,這已經不只是搞笑,而是趨向低俗了。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裡,就告訴了我們,對於像唐仁這種內心住著自卑小孩的人,該如何治癒:如果有人能告訴他,童年的他不像他父母對他評價的那麼普通,他所遇到的女人對他做的一切,也都不是他的錯,如果這些諒解能走進他的心裡,他的角色形象一定不會沿著《唐人街探案》3而越來越癲狂。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是醫學博士施琪嘉所著。這個名字也許大家不瞭解,他是國家首批心理註冊督導師,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作為一個對心理學毫無認識的我,花了三個小時將這本書一口氣讀完。讀完以後非常遺憾。

遺憾自己沒有在十年前看到,如果我早一點看到這本書,一定會對自己的感情有科學的認識和諒解,也許我的人生走向都不一樣。所以這是一本我想要向所有人推薦的心理學書籍。

很多人一聽到“心理學”三個字就想繞道,以為一定滿滿的專業詞彙。然而其實並不是。《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在語言上是完全大眾化的。無論從全書哪一頁開始看,都不會有看不懂的嫌疑,通俗易懂,是這本書面向大眾最大的誠意。

但是它會不會不專業?

不!這本書就是太專業了!專業到你看完都覺得自己不但可以瞭解自己,還可以療愈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而且在普及心理學知識的同時,還幫你打破了很多思維定勢。

嬰兒來到世界,是非常痛苦的

這本書首先告訴你什麼叫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我們從出生到1歲之間成長的內心。在這裡,《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打破了我們對嬰兒一貫的思維定勢----覺得嬰兒來到世界是開心的。這本書告訴我們,不是的。

嬰兒離開管吃管住不用自己呼吸全靠臍帶羊水的母體,來到現實世界,需要自己用肺呼吸,需要自己用哭讓人知道自己餓了困了尿了是多麼的驚恐和煩惱。

由此,內在小孩一出生,就有出生創傷,他是驚恐的。所以他開始的是一段需要父母無條件愛他,讓他感受到自己像上帝一樣的,被像在媽媽肚子裡一樣保護、呵護和理解的世界。

父母必須被孩子無條件的使用

和現在的觀念認為要給孩子挫折教育不一樣,《療愈你的內在孩子》認為,內在小孩需要將父母無條件的使用,需要父母無條件地滿足他們。這種無條件的滿足指的是足夠的信任、接納和足夠的愛。

沒有獲得這種恰當對待的孩子,長大以後,內在小孩就是受傷的,會表現出各種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我開頭舉例的唐仁。他沒有得到父母的全部的愛和欣賞,導致他用表面的求誇獎和自大,來包裝自己內心的自卑,也就是那句廣為人知的脫口秀背後的洞察“男人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

如果你去追溯你身邊有這種特徵的男性,小時候一定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信任、接納和足夠的愛。

當然,《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也解釋了,對父母無條件的使用,並不是溺愛。溺愛也會讓孩子飢渴,因為父母給不是他要的。

比如說鄭爽。這是個特別典型的例子。

鄭爽的父母給她的溺愛和縱容,縱容她代孕棄養甚至協助,這不是正常的內在小孩需要的。正常的內在小孩需要的是父母對她真實的肯定。

這種父母和兒女相處的模式,就會導致鄭爽永遠都對自己不自信。因為她的父母不信任她,所以她會在公共場合做出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這是因為她的內在小孩是失控和悲慘的。

當然,我絕對不是說因為鄭爽是可以原諒的。違法的人一定要遭受法律制裁,只是我們要從失敗的成長案例中學習,為人父母的不要成為這樣的父母,而自己內心有缺失的也要引起重視,學會接納和治癒自己,這才是社會事件出現在公眾視野裡的意義。而《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就是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自己,接納自己,治癒自己的工具書。

內在小孩是“上帝”還是“惡魔”

取決於你的父母

從上一段我舉的鄭爽的例子可以看出,內在小孩可以擁有像上帝的要求,他需要父母全方位滿足他對愛的渴求,他也可以變成像惡魔一樣的人,哭鬧,予取予求,不負責任。這都取決於內在小孩成長時所受到的對待。換而言之,也就是內在小孩的父母所創造的“母親環境”。

父母除了生養孩子,餵飽孩子,給孩子報天價補習班,其實最重要的是成長過程中如何對待孩子。我們所有的性格缺陷和優點,都可以從父母的不當對待中找到答案。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列出了父母在養育孩子中對孩子的十六種不當對待,比如:缺乏愛,缺乏陪伴,缺乏誇獎等等等等,這些林林總總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或者不在意的行為,都是導致內在小孩各種問題的罪魁禍首。

比如我對唐仁的分析,可以在第二章第四節“誇獎.缺乏誇獎的自卑感“找到對應.;而我對鄭爽的看法,則是看了第二章第二節“愛.缺乏愛的傷痛感”獲得的感悟。

再比如最近熱搜上被錯抱28年的姚策,從他的社交賬號和他生母的言行來看,充分表明《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第二章第六節“道歉.缺乏道歉的委屈感”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

不管是他生母故意錯抱導致養母與自己的親生孩子分離,還是生母誤抱,姚策本來都不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但是她生母的言行,充分展現了一個生母的冷漠。對養母對自己兒子多年治病的心血不但毫無感激,還引導網暴養母。姚策的父母欠他一句道歉,也欠養母一句感激,

這種與常理和中華民族美德相悖的行為,導致姚策本人的心理失衡。

姚策在網路上的表現就是養母欠他的。雖然已經認親卻佔著養母賣房為他籌錢買的房子,同時在網路上和妻子一起謾罵養母。他現在的病情嚴重,其實很有可能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內心的憋屈。

從人性的常理推斷,姚策可能是感激過從小到大為自己治病的養母的,這個為自己花完所有積蓄的養母,這個為自己每月還信用卡的養母,這個為自己帶孩子的養母的,這個想要為自己捐肝的養母,但是他的生母不感激。

所以姚策的內在小孩是混亂的,崩潰的,於是他將網暴引向養母,因為他要製造生母的合理性。他的內在小孩在說,“媽媽是不會錯的,所以錯的一定是別人。

如果不讓姚策的生母面對現實,誠實地還原當年真相,姚策的內在小孩,是無法療愈的。

適合各個年齡段和所有職場人士閱讀

除了父母的錯誤對待導致的受傷的內在小孩之外,《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還從年齡、職場、身份等角度解析了內在小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比如,如果有懷孕和生育的障礙,直接看第三章第四節

比如,如果是對女權男權有執念,第三章第六節會讓你釋然

比如:如果家裡有青春期的孩子,第三章第五節可以幫你認識他

再比如:如果越來越不懂家裡的老人,第三章第八節能幫你開啟一扇窗。

……

每一個被父母不當對待過的人,都值得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

2020/2/25 於香港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知道了那個男人的不堪秘密,我不知道該不該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