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逢春節喜相親

受疫情防控影響,年前各地都在呼籲“就地過年”,不少年輕人出於各種考慮沒有回家,急壞了不少父母。以往的年關也是一年最熱鬧的相親季,今年難免有點冷清,儘管筆者也非常頭疼七大姑八大姨的連環追問,但老生常談,不能免俗,今天一塊聊聊相親這個話題。

一鄰家哥哥,記憶中經常帶著我們一幫小不點玩,現在的他五官俊朗,性格沉穩,工作穩定,工資在同齡人裡也還過得去。父母健康能幹,房子早早蓋好了,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兩個孩子了,綜合看條件在農村老家是比較理想的交往物件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年年相親,眼瞅著同齡人一個個結婚、一胎、二胎,馬上奔三十的人了還是單著,給他父母急白了頭……

百花齊放的相親節目

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各類相親節目應運而生,如《緣來非誠勿擾》、《非常完美》、《中國新相親》、《女兒們的戀愛》、《百裡挑一》、《愛情連連看》、《相約星期六》等,呈百花齊放態勢。

《緣來非誠勿擾》和《中國新相親》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個,社會反響挺高,前者男女嘉賓互選,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後者父母子女兩代同臺,兩個家庭直接互動,被網友評為“真的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相親”,並且還搬出著名演員張國立作為國民“月老”,也吸引了一波關注。

眾多的相親節目確實豐富了廣大城市男女青年的擇偶渠道,但也一直有質疑的聲音存在,比如時間問題,以短短數十分鐘的溝通就此確定餘生的伴侶,是否理智;基本上是經濟條件的門當戶對,婚姻中究竟是考慮愛情還是麵包等等不一而足。

上海相親公園

除了各大衛視的婚戀節目,線下以上海人民公園、魯迅公園為代表的城市相親角也極為火熱。不過這裡的主角乍一看全都是父母輩的,會讓人產生來錯地方的錯覺,原來這裡的傳統是父母帶著子女的“簡歷”代為相親。一把撐開的花傘、一個紙箱子、一段籬笆都是簡易的臺子,上面密密麻麻貼滿了寫著出生年月、年齡、身高、學歷、工作、薪資、家庭條件、父母情況、相親要求等資訊的A4紙。對此,有人調侃說,上海公園相親角是“上海本地最大的人才市場”。

觀察久了,發現“準相親”的大多是上海本地人或者新上海人,年齡跨度上到七幾年下到九幾年,一般都有房有車,學歷層次專科、本科、碩士、博士不等,有留學經歷的也不在少數,從事外企、公務員、銀行、高校教師等職業,年薪從二十萬到百萬,可以說不少是典型的社會精英人士。

在普通社會大眾看來已經如此優秀的他們依然要透過相親尋找理想的物件,雖然我們調侃,或者我們對這種方式嗤之以鼻,但背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需求,不得不引人深思。

自由戀愛

區別於相親,自由戀愛是當下年輕人交往的主要方式,雖然網路上“恐婚”、“不婚族”、“丁克族”的聲音一直不斷,但實際一直堅持不步入婚姻的還是少數。並且,筆者還發現不少年輕人其實是默認了透過相親尋找另一半的,最起碼有了妥協,面對父母的安排不再那麼牴觸。

一方面是年輕人瘋狂自嘲“單身狗”,另一方面是都市大齡未婚男女,兩種迥然不同的現象同時存在,更增添了幾分怪誕。

在和同事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自己一直以來的疏忽,大學前是嚴格禁止早戀的,大學戀愛是不鼓勵也不支援,未能及時“脫單”就步入職場的青年男女,當工作、加班之餘想談戀愛時往往發現熟悉的異性除了以前的同學就是同事。“職場戀情”又為大多數公司所禁忌,再加上“不能承受之痛”的房價,越來越兇的民間彩禮,也許就是上面種種匪夷所思現象或者疑問的答案?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要愛情還是要麵包?快節奏的時代,婚姻成了家族的“強強聯合”,曾經理所當然的脈脈溫情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但情況也許不至於那麼悲觀,現在的相親也不同以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是把相親作為一個認識異性的契機,至於要不要更進一步主要還是看雙方的溝通,本身和自由戀愛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成年人的戀愛是和經濟掛鉤的,父母幫忙付個首付,不分男女,都要上班共同還房貸是現在的普遍狀況,雖然生活艱苦點,但互相遮擋風雨不就是愛情應有的樣子嗎?

《詩經》裡“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面對愛情一向含蓄的國人少有的浪漫,其實,無論是相親還是自由戀愛,只有秉持坦誠的心才能走得長遠。

你有被安排相親嗎?不回家的你要不要試試影片相親?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當20年的夫妻離婚後,說到我放過你了,是不捨還是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