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己的願望,是病態的自我保護。
有一種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為了避免在生活中受到傷害,形成了順從型人格。所謂順從型人格,指的是個體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輕易暴露自己的需求,甚至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己的願望的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對於順從型人格而言,這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在他們看來,只要壓抑自己的需求,放棄自己的願望,別人就不會傷害自己。可是一個人成長的方向,應當是滿足自我需求的方向。如果為了避免受到傷害而去迎合他人,那麼你不僅滿足不了需求,也很難長大。
順從型人格的心理成因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式過於嚴厲,以至於他們為了避免受到父母的懲罰,不得不順從父母的意願。在長期的原生經歷中,他們透過順從的方式避免受到父母的傷害。在他們的早期生活經歷中,同樣延續了原生家庭的生存模式,為了避免受到傷害,去討好身邊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人。久而久之,等到個體長大以後,仍然沿用著過去的生存模式。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小時候認為的傷害已經不存在了。小時候別人罵你一句你可能哭一整天,現在別人罵你一句你根本不應該放在心上,這才是成長。
可是現實是,他們仍然把小時候的傷害,當做當前潛在的威脅。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以至於別人罵他們一句,還會像小孩子一樣哭一整天。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所以總是以順從的方式來迎合他人,從來沒有想過主導自己的生活節奏。他們不但不把自己當做成年人,甚至還享受小孩子一樣的心態,以至於別人稍微大聲說話都會讓他們委屈半天。他們內心脆弱、敏感、無助,不得不持續的順從、討好、依賴他人,以此方式來獲得安全感。
順從型人格的生存邏輯順從型人格的生存邏輯是,只要我放棄願望,就不會受到傷害。他們連自己喜歡什麼飲料、喜歡什麼口味的菜都不會明確表達,只是習慣說“隨便”“無所謂”。他們覺得一旦明確自己喜歡什麼,可能會讓一些人不喜歡自己,甚至會說自己太過於挑剔。他們儘可能表現出一種可有無可的狀態,這樣就不會被人注意到,也就不會被人傷害到。對於他們敏感、脆弱的人而言,並不是說打他們一巴掌才算是傷害,說話稍微大聲一點都會傷害到他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玻璃心。
因為玻璃心,因為容易受到傷害,所以他們剋制自己的願望,壓抑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當做變色龍一樣,強行迎合他人。在他們的交往邏輯中,如果不是非得接觸某人不可,寧願自己一個人生活。可是現實中,有太多需要接觸他人的事情。只要不得不面對他人,就有可能會受到傷害,就不得不壓抑自我需求,迎合他人的需求。作為一種生存邏輯,他們不可能全然放棄這種行為模式,除非一下子出來另一個完全成熟的可以讓自己避免傷害的行為模式,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順從型人格應該如何讓自己更加主動一點?學會表達不同的看法
讓順從型人格一下子展示自我的、成熟的一面是很困難的,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改變。起初,順從型人格可以先學會表達不同的看法。在一些比較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中,並且不是很敏感的話題上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哪怕你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別人也不會故意來傷害你。慢慢地,你需要在更多的話題上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這些想法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只要這些想法是你真實的想法。當你的想法獲得認可後,你會有更強的自我認同感,會更加自信地表現自我。
學會滿足自我需求
人的成長方向是滿足自我需求的方向,滿足自我需求並不是自私的行為。人們進行交往的根本目的,也都是為了滿足自我需求。當然,你需要透過交換的方式來滿足自我需求。比如,你想要有個人愛自己,那麼你應該主動地去愛別人,才有可能滿足你的需求。再比如,你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那麼你先要學會尊重別人。理解了這種交換原則,你就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了。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不是一味地迎合別人、討好別人,而是也要學著欣賞別人,接納別人。
學會主導自我人生
在獲得了自我認同感之後,你需要用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主導自我的人生。等你的朋友多了之後,你需要選擇你所需要的朋友加強聯絡。原本你是去迎合別人的社交圈,現在你需要建立以你為中心的社交圈。你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更多你所需要的東西,而你也需要提供一些別人可能需要的東西。如此你來我往,你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掌控感,你會有強烈的安全感,你不會再因為一些小事就哭泣、難過或者感到委屈。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強大,這一切都需要你一步一步地來。
總而言之,一味地為了避免傷害而去迎合他人,對你的成長並沒有好處。應該學會增強自我認同感、自我信念感、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