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迫於生活,總是忙忙碌碌,精力都用在工作事業和家庭上,少有嘮叨的現象。而進入老年,部分老人卻自覺不自覺變得愛嘮叨,,我不知道這是否與生理變化有關,但這些老人心理健康欠佳卻是真實的。老年人在退休後,生活圈子變得相對狹小,部分老人又不善社會交往,家庭小天地就成為他主要活動場所,顯得孤獨、鬱悶,心情煩躁。有些老人長期以來在單位和家庭中的中心位置,個人說了算的習慣還在腦海中殘存,常用個人的生活觀念,處世方法和習慣去衡量別人,評價事物,挑剔多,嘮叨多,不但影響家庭成員的關係,對個人他人也都是一種傷害。若對子女不斷嘮叨,對其工作生活經常指責,對其心願和希望不斷潑冷水,一味地推銷灌輸嘮叨者本人自以為是的方式和方向,發生矛盾,出現不痛快就是一種必然,嚴重者會使子女失去衝勁,毀掉信心,放棄奮鬥的機會。美國著名總統林肯的老婆嘮叨過盛,以致林肯與老婆在同一城市,晚上寧可在外也不願回家,婚姻關係一直很糟糕。老公已經貴為總統,這樣的丈夫應是常人做夢也想擁有的,即使家庭生活到此時自然也非常人可比,命運如此厚待,慶幸都來不及,還對老公整天嘮叨什麼?以至於本應很幸福的家庭卻少有幸福。
毫不客氣地說,抱怨嘮叨是一種很糟糕的習慣,是一種病態。可惜嘮叨者往往並不這麼認為,因而也就沒有克服或改正的慾望,這才是最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但這種病態也絕非不可救藥,只要正確認識,自覺克服,還是可以根治或改變的。
戒除嘮叨須注意以下幾點:
⑴ 讓嘮叨者知道嘮叨的危害。絕大多數有嘮叨習慣的人經常對最親近的人嘮叨,自認為是對家人的關心、關懷,其實,想以這種方式幫助別人改變別人是從來不會起作用的,別人耐著性子聽是別人的一種涵養,發生碰撞則是正常的。特別是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這種方法更是要不得,容易激起逆反情緒,更不用說照著你的教導乖乖去做。一位朋友的侄子高中未畢業就離家出走,走時留下一封信,算是向父母告別,信裡說,他無法忍受父母的呵斥與嘮叨,如果繼續在家,別說考不上大學,連他自己也會崩潰,所以他走了,不要找他。從此就沒有了音信,也沒有聯絡方式,父母動員親友多方尋找,可哪裡去找啊!朋友和我說起此事時,這個孩子離家已經六年了,依然沒有任何訊息,家裡家外全亂了章法,父母真的是度日如年。哎!好心不一定有會好報,嘮叨不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影響問題的解決,也可能會讓事情的發展走向自己意願的反面。
⑵相信別人。有的老人總對別人做事總是不放心,告訴要這樣那樣,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去指導別人。對別人做的事,總喜歡用自己經驗挑剔一番,找出毛病指責一通。可別人那樣真的錯了嗎?不見得,所謂的毛病只是不符合老人的理念而已。老人的經驗對年輕人有一定的借鑑作用,但絕非通用。社會在發展,事物在變化,有些過去的經驗已不適合今天的現實,還循過去的方法去做,行嗎?我們老年人要相信別人會處理好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事,考慮太多,嘮叨過多,會使他們難以接受。年輕人自有年輕人生活的方式方法,也許他們會比老年人生活的更好。而有些知識,別人的灌輸沒有用,必須經過實踐,經歷成功失敗的磨練才能學來。
⑶多點包容之心。眾所周知的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對世人的一種勸慰,年輕時很難做到,但人到老年,有了幾十年的經歷,多點包容之心,卻是可以學習和修煉的。有顆包容之心,整天樂呵呵的,是老年人最應有的待人接物處世生活狀態。社會本不完美,對一些尚不如意的現象要理解、包容;人無完人,凡人都會有錯誤、失誤,要以理解、包容的心態去對待
⑷平等交流。嘮叨者,往往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正確,好為人師。老人應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不是領導,不是家長,應徹底放下架子,低調做人。以平等的身份與人交流,虛心聽取別人的看法、意見和建議,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見解,至於採納與否,那是別人的權利,切忌直接否定別人的意見,更不該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
(摘編自劉東友與寶雞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胡源《老年幸福靠自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