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生親?還是養親?》

昨天下午一直到今天,一直和某友探討生親還是養親的問題,起源是河南那一起偷換人生二十八年的案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新聞),二十八年之後,孩子們在完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尤其是其中有一個不幸患了絕症,看起來就很可憐,而雙方父母的反目更是讓人看到了人性中最醜陋的一面,覺得自己吃了大虧的九江母親怒不可遏我是完全理解的,她替別人養了二十八年的兒子,竭盡全力甚至連生命都想奉獻進去(如果不是換肝鑑定,可能都發現不了真相),但是一旦知道自己親生兒子的存在狀況後,心完全從養子轉移到了親生兒子身上,這就是一種本能,我們真正所愛其實是愛的自己的血脈,而不是那種相濡以沫中培養起來的感情,養親再親也是外人,說個不恰當的比喻,魏忠賢養了上百個乾兒子,有尚書、有侍郎也有大將軍,但他最後倒臺後一個給他說句好話的沒有。

某友並不認同我的觀點,而且是很憤怒我的說辭,他有親身體會: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後來父親續絃,他就是那種典型後媽的兒子!龍哥,我一定要說我媽對我的好,從小家裡窮,我爸一個人工資養活全家,可是我從小沒受到過一點委屈。我姥姥,就是我親孃媽媽,總是見到我就哭,說小白菜,心裡黃,三歲兩歲沒了娘......可是我並沒有那種感覺,後來上學出來讀書,乃至結婚生孩子,我媽對我和我妹妹弟弟都一視同仁,當然,我從小沒有撒嬌的機會倒是真的。不過現在想想,我對自己親媽沒什麼印象,只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可是我現在的媽每年都要給她磕頭拜年的。

我很理解這種感情,甚至很敬仰,但這叫女人的無私或者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生親、養親關係比較有點偏袒了,我在農村長大,見過太多要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小時候尚能和睦相處,但是當孩子長大成人知道真相後,大機率都要認祖歸宗,即便是當時被親生父母無情拋棄的,也要有一種歸屬感,這大概就是血脈的力量和傳承的感受了!某友因為沒有了親生母親,養母是替代性的,可是這型別養母除了少數蛇蠍心腸的後孃以外,都會和孩子有親生子的相同感情,他恰恰證明生親的依附性本身。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都是一種自我意識的生物,內心中對自己認可,而把其他型別感情都當做映象,母愛和父愛都是映象的製造者,它們構成了從孩童到成年人的感情軌跡。我們之所以青春期對於愛情有種本能的追逐,也不過是感情的衍生品。從生理構造上,人有一種和人和動物都完全不同的特性,大家見到的各類生物從出生開始,都差不多有生存能力,孵化三個小時後小雞就會覓食,牛驢等動物也是出生後就能站立,更不要說昆蟲類的蒼蠅蜘蛛等等,它們的遺傳密碼中似乎沒有承繼這個概念,貓吃老鼠是天性使然,可人完全不一樣,我們有哺乳期和被照顧期,三年五年都什麼也做不了,而生親就是和這個階段聯絡在一起的,生親就是對自我的認可,就是從DNA裡確定了一種歸屬感,這點是任何一種東西都無法彌補的。甚至於生命體對於父性的認可也是這種概念,沒有十月懷胎、沒有哺乳、甚至是連面都很少見的父子之間也有一種天性,這和養育關係並不大。

所以我覺得“生母不及養母大”,這是完完全全的假命題,當養母無可替代時,可能她會很偉大,但是當血緣和所謂的養育之恩產生對立,人的本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的。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參加同學婚禮隨5百紅包,看到其他同學給的紅包,我覺得特別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