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已經過去了兩個禮拜,九零後的朋友們,你們還記得放假期間,被親戚“審訊”所支配的恐懼嗎?
不過,身在大城市工作的你們,最晚初七就可以逃離家鄉,回到你們熟悉且舒適的工作環境。
而留在小城市工作生活的九零後們,面對令人身心俱疲的家族聚會,可以說是“既躲不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
留在老家的那部分年輕人,到了正月十五,免不了又得去一趟祖父/外祖父家,再次跟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親戚長輩見面。
今夕不同往日,時代變遷,很多東西都變了樣貌。
但對於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還是將來的零零後來說,每逢過年都不得不承受的尷尬,似乎永遠也不會改變。
親戚聚會里,被經常問到的三個問題“工資”“婚姻狀況”和“生育計劃”,放在我們自己來看,那都是非常隱私的話題。
關鍵詞1:【隱私】
每次逢年過節,家裡親戚什麼叔叔伯伯舅舅,表哥表姐聚一大堆。
在座各位未婚未育的八零後、九零後,絕大部分都要遭受親戚們的““工資多少?結婚了嗎?幾時生娃?關心三連。
如果你想抱怨兩句,非但不會得到安慰,反而會惹爸媽生氣。
“問你怎麼了?你的事兒,我這當媽(爸)的還不能問,不能管了嗎?”
“你大舅問你,那是關心你!要換做別人,人家還懶得問咧!”
“什麼隱私......?你這孩子就是事多,別人都能問,放你這就不行!”
大家想知道,為什麼長輩總是喜歡在過節的時候問東問西,一點不考慮我們的感受?
其實我們父母、叔伯那代人,他們幾十年來的人生經歷,和我們相差實在太遠。
我們父母那一代,在自己世界觀形成關鍵時期,許多人沒有接觸到所謂“隱私”的概念,到了今天也很難接受。
面對親戚喜歡問這問那,就算討厭也得乾笑著應付,而且也說不出什麼抱怨的話。
在他們看來,承受這些是理所當然的。
而到了八零後這一代開始,“個人隱私”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們如果被沒那麼親近的人碰觸到敏感問題,就會感到嚴重不適。
關鍵詞2【沒那麼親近的親戚】
父母的老一代注重人際關係的程度,遠高於我們。
在幾十年前,你想要辦成一件難事,往往要依賴各式各樣的“關係”。
在過去的年代裡,沒有關係,無論孩子上學,工作落戶還是大病小災,沒點關係真是寸步難行。
在諸多關係中,最親近的一層當然是【親戚】了。
如果有個足夠“給力”的大舅子小叔子,上面說的那幾個難題擺擺手就能搞定。
就算沒有這樣的“大腕”也無所謂。在生活物資不充裕的時代,家族成員本來就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幫助。
哪怕是到了今天,老人們也習慣於積極地維護這些關係。
為了追求安全感,他們渴望和其他成員保持親密,拉近距離,甚至到了“義務”的程度,所以也會進一步要求自家孩子配合。
請八零後九零後兩代人想想看,你們有沒有被父母逼著接電話,為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遠房親戚尬笑著拜年的經歷?
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八零後九零後,已經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的環境裡。
家族成員彼此照應,抱團求生存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我們開始更喜歡跟其他人保持距離。
如果不是非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就不希望見到親戚,覺得和他們發生互動是一種負擔。
但是需要指出一點:
很多長輩,其實真的不喜歡問東問西。他們對你的事業沒興趣,只是不想讓家庭聚會冷場而已。
年輕人不愛說話就算了,如果長輩們也不開口,豈不是全員都默默吃飯?那這團圓飯也未免太過奇怪了!
分析完了背後得以原因,我們再談談該如何應付。
鑑於場合和對方的身份,請不要立即沉下臉,讓所有人都知道你不高興。
不然的話,就算是沒有再被問什麼,回家也要被爸媽抱怨。
合適的應付方式,有這麼兩個:
1. 轉變話題\物件
不要擔心太做作,用半開玩笑的口氣改變話題/物件,能夠清晰地向對方傳達一個資訊:你不想說。
而且這樣做也不會讓對方覺得沒面子,導致冷場。
舉個例子
問:“打算啥時候帶個女朋友回來過年啊?”
答:“哈哈(乾笑)~~不著急不著急.”
2. 傻笑
如果你覺得自己太僵硬,不擅長轉變話題,那就憨憨地笑過去。
這就算是以不變應萬變,長輩們最多逗你兩句話題會自然“轉火”到別處。
總結:
過年回家,對每個人都是一次考驗。
年輕人被問東問西,會覺得不舒服,但只要知道無論問題是什麼,都沒有必要回答的太認真。
遇到尷尬,只需要維持禮儀,保持微笑並矇混過關。
家族聚會的場合,大家是怎麼應付不想回答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