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97天分享
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實驗。
找一張你的證件照片,然後再把這張照片做一個映象,反過來。這樣我們就有了兩張照片。
一、相似性:我們倆很像
我們更喜歡接近那些和我們相似的人或事物。當一個人與我們的行為舉止、性格更加相似,我們就更願意接近或者幫助他。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有必要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來到了遠古時代,你發現遠處有一個人。他的穿衣打扮、行為方式和你很像,於是你大機率就會覺得那是自己人,很可靠。
而如果你發現,對面的那個人說著你聽不懂的話,用的工具也很奇怪。你大機率會把他歸為“敵對方”。
在刀耕火種的時代,你的戰鬥力不夠高,為了積攢戰鬥力,你必須儘可能地找到同樣的相似的人。這樣也更有安全感。
相似性在現實生活也很普遍。人們很容易把與自己有共同愛好的人親近,而那些與自己行為舉止差別較大的人,則會敬而遠之。這是印刻在基因裡的東西。
二、熟悉度
我們對於熟悉的人或事物,好感更高。
文章開頭的那個實驗,心理學家也做過。結果發現,被試者的朋友更喜歡正臉照,而被試者卻更喜歡反過來的那張照片。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和我們的熟悉度有關。朋友平時看到的都是你的正臉,而你則是每天透過鏡子、自拍等等,看到的反過來的面孔。你們都在積極迴應自己更熟悉的那個面孔。
抱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參與一個事情則會大大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
有一種學習方式,叫“拼圖學習法”。
什麼叫“拼圖學習法”呢?
就是假如你們要學習一個材料,而這個材料是後續考試或者工作會用到的。於是你會被安排在一個4-6人的小組。每個人只能拿到這個材料的一部分內容。
為了掌握全部的材料資訊,你們必須通力合作,互相幫助。就像拼圖一樣,每個人的那一小塊拼圖拼在一起,就是一個整體的知識了。
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都在盡力參與,彼此交流。透過這種方式,你的知識整合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每個人也都從陌生人漸漸變得熟悉起來。
三、關聯原理
科學家巴普洛夫曾經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
首先,給狗餵食,狗本能地會分泌唾液。
其次,給狗搖鈴鐺,狗聽到鈴聲之後,再吃東西。同樣會分泌唾液。
接下來,只讓狗聽鈴聲,不餵食,狗狗繼續分泌唾液。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透過這一系列的“訓練”,在狗狗的認知裡,鈴聲已經成為美食的一個關聯,所以一聽到鈴聲,就知道該吃東西了。
不僅僅是其他動物,在人類社會中,關聯也是我們的一個本能。
人們很容易覺得事物之間只存在單一的聯絡。所以當有一個送信的人傳來壞訊息時,人們很容易把壞訊息關聯到那個送信的人,哪怕報信人與訊息一點關係也沒有。(好訊息也是這樣)
除了我們會關聯到送信的人,由於彼此的“進化”,作為送信的人也慢慢知道如何避免讓自己碰上類似的麻煩。
某大學做過一個相關的實驗,觀察人在碰到傳遞好訊息/壞訊息的時候會如何行動。
首先是傳遞好訊息,學生會告訴對方:“快去接電話,你有一個好訊息,趕緊去聯絡負責人吧!”
而到了傳遞壞訊息的時候,送信的話說話方式就改變了:“你有個電話,詳細情況你可以聯絡負責人問問看。”
你發現區別了嗎?
為什麼我們更喜歡飯桌上的人以及談論的食物?也是與關聯原理有關。
我們對食物天然的喜愛會透過關聯的方式轉移到吃飯的人或事情上。因此,這種愉快的感受,就能轉到對方身上了。
生活中,各種美好的食物(你喜歡的事物)都可以當做關聯的角色。
所以你也就能知道,為什麼電視上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廣告,都是吃飯的場景,因為看廣告的人更容易把吃飯這種愉悅感代入到廣告的場景中;為什麼咖啡廳都會有美妙的音樂,因為人們會把音樂帶來的滿足感關聯到咖啡中。
相似性、熟悉度與關聯是我們對一個人或事物產生好感的幾個重要因素。
當一個人與我們的行為舉止、性格更加相似,或者與我們更加熟悉的時候,我們就更願意接近或者幫助他。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關聯原理,把更多好的感覺關聯到事物上。
以上是我今天的學習分享。我是潤東,我們一起,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