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原地過年,沒有了走街串巷的拜年氛圍,沒有了親戚朋友的寒暄祝福,卻也多了一份自由的空間。
人很多時候很矛盾,一心想著辛苦一年了,回家看看家人朋友,當面喊一嘴:“爸,媽,我回來了。” 也比在電話裡不停寒暄來得更加溫暖。
可現如今原地過年了,也是老老實實聽從安排吧,畢竟少了些過年的那些繁文縟節,也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幹自己喜歡的事了。
想想也不錯,很多矛盾不可避免,但可想通。
假期翻看了曾經看過的一本書《對於自己,你只是個陌生人》,再次翻看又有不一樣的感受。
怎麼說呢?感覺書裡描述的和當下的我越來越契合,就像蕭亞軒的那首經典老歌《最熟悉的陌生人》。
書裡的一句話讓我沉思了好一會:“什麼是自己的眼光,什麼又是別人的眼光?
“自己和別人還不好區別嗎?” 我在想。
但是看完了作者的解說才明白這裡的“自己”與“別人”並不是咱們所認為的。
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舉個例子吧。
我們是不是一到年底,就會有這個念想:辛苦了一整年,心想安排個旅遊,輕鬆度個假,放鬆心情,為來年的拼搏養精蓄銳。
可一想,孩子太小,沒法帶著,跟著老人吧,也不合適,自己玩開心了,把老人孩子擱家裡邊,這要親戚朋友知道了,該咋想?
這例子中的“想輕鬆度假,犒勞自己” 就是我們的眼光,但“又擔心親戚朋友閒言碎語”就成了別人的眼光了。
其實呀,“別人的眼光正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 這裡面就只有我們自己在“自言自語”。所以說,自己的眼光永遠都是讓自己舒服的,而別人的眼光往往就會讓自己為難。
類似這樣的場景我們是不是很熟悉?總覺自己乾的和說的每件事,別人會不會投來異樣的眼光?想想有些可笑,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眼光下,在舒服與糾結的邊界來回牽扯著。
想過是為什麼嗎?因為我們與周圍的人與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是每個人存在的本質。
既然是關係,那就一定有舒服的關係,也有糟糕的關係,好的關係讓彼此賞心悅目,糟糕的關係或許會讓人心生厭惡。
所以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讓自己在糟糕的關係中找到為之舒服的點。同時也要努力去做那個讓我們滿意的自己。讓自己在舒服的關係中更加熱愛生活。
沒有完美的人生,更沒有完美的關係,做好真實的自己,才能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與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