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還有兩天,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就要來了。

B站某位UP主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元宵節如何度過?”的街頭採訪。接受採訪的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全家。

在元宵節裡,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賞圓月、吃元宵、觀花燈,享受一段難得的、熱熱鬧鬧的幸福時刻。這種全家人在一起的場景,才叫真正的團圓

著名作家林語堂曾說過:“幸福,就是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飯菜,聽愛人給你說情話,跟孩子做遊戲。”全家一起好好吃飯,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一、全家人一起吃飯有哪些好處?

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還能透過吃飯這段時間的交流、碰撞,讓家庭的幸福感無限攀升。

1)提高家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後,家人相聚一起,面對著一桌的美味佳餚。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擁有的一段節日般的時光,也是家人之間充分溝通、增進了解、緩解矛盾的最好時機。

餐桌邊,吐槽一下今天工作的煩惱、分享一下近期的新聞或者聽到的笑話,傾訴一下內心的憂慮與不滿……一言一語中既展示了家人間的生活百態,同時也能將自己的壓力、苦惱等負面情緒釋放出來,重新擁有積極、幸福的心態。

2)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比成年人,孩子更渴望和家人在一起吃飯。

在賈樟柯導演的短片《有家小店叫童年》中,父親想到的是“出去打工才有飯吃”,而孩子想到的卻是“我要的是全家一起吃飯”。

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全部。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對情感的想象,幾乎都來自於父母。但生活中,很多父母每天忙著賺錢養家,孩子忙著上學和各種補習班,可能只有吃飯的時候,全家人才會真正的坐在一起,一起聊聊天。

在閒聊中,父母帶孩子認識世界,教會孩子如何在社會上立足,而孩子對父母的孺慕之情也可以在餐桌上表達出來,給父母夾菜,幫父母端菜等。你來我往,其樂融融的歡樂氛圍,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家庭聚餐不僅能提升父母與子女的親密感,還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

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每週少於三次家庭聚餐的兒童和青少年相比,每週分享三餐或更多次的兒童和青少年,更有可能處於正常體重範圍內,並且飲食習慣更為健康。家庭聚餐次數越多的孩子,膳食更健康,身體也就更好。

那我們該如何提高庭聚餐的質量,從而建立和諧穩定的家庭關係呢?

二、如何提升家庭聚餐的質量?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發展壓力增大,社交生活、公務應酬、熬夜加班等似乎都比家庭聚餐更重要。一句簡單的“忙”、“沒時間”、“下次一起吃”等推辭的話語輕易便說出了口,讓我們與家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工作再忙,我們也儘量不要忽視家庭的聚餐,當然,也不可以敷衍,如果全家人在一起吃飯雖然次數很多,但大多數人都沉默不語,各吃各的,各想各的事,那聚餐還有什麼意義?

想要家庭聚餐更有價值,我們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放下手機

網路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這樣的情景經常發生在聚餐時。家人或朋友之間一起吃飯,本意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與連結,玩手機卻會很容易帶走人們的注意力,改變聚餐的初衷。

一頓飯,長則數小時,短則十幾分鍾。家庭中的聚餐不長不短,多數也就在半個小時左右。在這半個小時內,不如放下手機,可能並不會耽誤或錯過什麼大事,也不會對自身造成什麼影響,卻能收穫一段與家人相聚的鬆弛、平等、愉悅的時光,何樂而不為呢。

2)適當改善吃飯的環境

影響我們吃飯興趣的因素,除了吃飯物件、食物本身之外,還有周圍的環境。家庭的吃飯環境常常是固定不變的,但如果我們偶爾來點變化,或許會成為家庭聚餐的“興奮劑”。

不一定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塊漂亮的餐桌布、一瓶簡單的插花、甚至是換幾隻精美的碗筷碟子,就能改善吃飯的心情。想要有較大的改變也不難,比如從狹小的過道挪到有陽光的客廳,或者從離油煙較近的廚房換到陽臺附近等。改變並不麻煩,只看我們是否有想改變的意識。

3)設定一個“家庭日”

家庭聚餐的難點之一在於人越多,越難聚齊。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卡特拉教授建議,可以設定一個“家庭日”。每個人都提前做好安排,在“家庭日”到來之際準備出時間與全家人一起吃飯。

為了保證“家庭日”能夠長期有效的執行,全家人在一起吃飯,不一定非要是正餐,宵夜、下午茶均可以。“家庭日”只是一個全家人聚在一起的契機,不必拘泥於吃飯的形式,只要實現增進家人間理解和情感聯結的目的即可。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個人值不值得愛,就看這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