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清楚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我害怕被父母批評,所以我好學習;我小心心地照顧別人的情緒,因為希望別人說我懂事;我回避發表觀點,我怕自己刺痛的某些人不喜歡我;我努力工作儘量避免衝突,是想老闆看到心理舒服少來挑我的刺……總之,絕對是一個“乖乖女”,我能回憶起的來衝突少有,所有的情緒都靠自己消化,即使很多都難以消化。

而這樣的討好心理,不光是我,我覺得身邊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很多孩子好好學習是為了媽媽開心媽媽喜歡;很多年輕人勤奮工作是為了讓老闆相信我而謀求升職;我們努力考上大學,是為了社會認可我……我們對別人對社會的喜好特別敏感,很害怕自己的行為出錯惹對方不高興。

但是,如果太過在意的對方,不斷踐踏你的底線,甚至無意地PUA時,你仍然要繼續自化吸收,繼續討好對方嗎?比如當孩子被應試教育壓得喘不過氣時,父母老師仍在加壓,粉粹他對社會對未來的希望時,是繼續堅持還是奮起反抗?當重男輕女的家庭,要你當一個永遠的“扶弟魔”,將你對家庭愛與希望打得粉碎時,你是繼續填空還是拒絕?

需要被人喜歡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需要被人喜歡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巧的是,最近的《奇葩說》裡的辯題是我是職場新人,老闆明顯不喜歡我,要不要辭職?就因為老闆不喜歡我就要辭職嗎?這個這不好決定。老闆團三人都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們都認為,老闆明顯不喜歡我,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麼。

李想談到自己初中時候買了電腦,一頭扎進去鑽研時,家人、老師、同學們都不理解甚至不喜歡他的所作所為,但他沒有放棄,在高中時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又選擇放棄參加高考,自主創業,現任車和家創始人及CEO;而搜狗CEO王小川談到自己在搜狗被排擠,提案不透過,自己給自己關小黑屋的至暗時刻,最後他反思反省做出了新的決策。

他們的分享很煽動人心,然而,請問有多少年輕也曾潛心研究過電腦,但成為市值270億美元公司CEO的只有李想;而楊天真也曾自己的經歷出發,談到職場中,老闆喜不喜歡一點都不重要,你要學會向上管理老闆,自己抓住主動權。職場中有薪酬制度、績效制度,從來沒有關係制度,所以不要去多想“老闆喜不喜歡我”,更應該考慮的是:自己要什麼!然而,能擁有這樣的溝通能力和強大自信的,普通的大多數打工人中又有幾個人?

可以說老闆之所以成為老闆,絕對一定的幸運者偏差,他們的經歷不可複製,他們的雞湯不可能一口乾。有多少人能真正熬過這樣的至暗時刻,又有多少人真的能頂住“周圍人明顯不喜歡歡我,不認可我”這樣的關係環境?

引發我深思的是,面對這個辯題蔡康永說了一段話:人生有很多東西,你是辭不掉的。靠著喜歡與不喜歡來決定,你要不要離開,那當你遇到一個你離不開的環境怎麼辦?老師不喜歡你,你要不要退學?你可能退不了,因為沒有人要答應你這個理由。而最後衍生出來的一個,我覺得非常哲學的處境就是,如果我覺得這個世界不喜歡我,我要不要去死啊?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覺得這個世界不喜歡他嗎?就是那個覺得世界充滿惡意的人,他到底是怎麼看待世界與自己的關係的,我們這個被別人喜歡的需求,到底要擴張到什麼程度我們才放心?

為什麼有一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可以賣得那麼好,而我所遇到的每一個買這本書的人,卻不清楚這個書在講什麼事情,因為買這本書的人,大部分喜歡的是這個書名,他們好需要當他們被人家討厭的時候,他有那個勇氣,能夠承擔得住,每個人都想要被喜歡,所以當他們被討厭的時候,他就覺得不安全,可是喜歡有那麼重要嗎?喜歡只是人際關係當中的一種而已,那個感受有可能不是對方發給你的,而是你自己解釋出來的,所以當你覺得世界充滿惡意的時候,當你覺得這個世界不喜歡你的時候,不是選擇從這世界離開,而是選擇知道:喜歡有那麼重要嗎?我們活著有更好的原因,而不一定要被喜歡嗎?

不要把喜歡當成至高無上的標準。世界你收到的惡意,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你怎麼解讀這個惡意,你永遠不可能要求那些給你惡意的人轉過來說,我改成給你善意,唯一能夠該的人是我們自己,我們知道自己收到了惡意,但是我們有辦法,把這件事情理解為它不重要。

需要被人喜歡,其實沒人那麼重要。可是把“需要被人喜歡”理解為不重要,卻真的很難!

學習“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歡”

是真的難,即使我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仍舊免不了害怕“別人不喜歡”。楊天真說,人的評價系統是主觀的,不靠譜。可是人就是活在關係人,大多數人都是“關係性”人才,任憑你每天的打擊與找茬,誰又能扛得住!你不辭職,留在那被打擊得支離破碎再走嗎?到那時,估計只有心理醫生才能修復了!

延伸一點,不說辭職或者沒法辭職,最接近的情況應該類似原生家庭中,你如何對待習慣性指責打罵挑刺的父母。有多少孩子,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漸漸習得性無助,漸漸得覺得世界都對自己充滿惡意,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錯”,甚至覺得只要死才要解脫。近幾年,中學生跳樓事件裡,壓在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大多數都是來自父母或老師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

就拿一本書中的人物做例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抑鬱的蛤蟆,其實跟大多數孩子一樣,家庭的嚴厲與對其感受的忽略,以及單一的目標性,讓蛤蟆先生陷入抑鬱,一反常態地鬱鬱寡歡,他一個人躲在屋裡,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在這本書裡,作者藉由蛤蟆和心理諮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鬱的情緒究竟來源於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歷對人格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是的,無法選擇也難以擺脫的原生家庭,會對人成長形成巨大的影響。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楊天真一樣,能自信強大到忽略外界的評價系統,理性客觀去做判斷去做選擇。大多數人尤其是孩子,跟書中蛤蟆先生很相似,長期以來嚴厲苛刻的生長環境下,大部分孩子自卑、軟弱,有些會選擇譁眾取寵吸引人關注,有的在遊戲世界裡逃避現實,到這些都無法給他帶來快樂時,有些孩子都走向極端,選擇離開這個充滿惡意的世界。

蛤蟆先生是幸運的,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他漸漸獲得了一種能力,讓他不再譴責自己,能找到時間之間的聯絡,能開關管地看,而不再識內疚,不再是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錯。原生家庭很難拋棄的,但是知曉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重設內心去遮蔽對自己的影響,才是正確的途徑。也就是說,學習讓自己內心強大自信,學習擺脫外界包括家庭、職場等等對自己的干擾,學習在錯綜複雜的環境,判斷自己的內心需求,而不是因為外在的評判影響自己。

這個課題很難,但是我們至少要有意識去學習。尤其是家長,如果懂得自己的煎熬,就必然會對孩子更加包容和鼓勵。努力讓自己,還有孩子,多學學楊天真,把自己當成人生這部戲的主角!無論是誰,都不過你是戲中的配角、路人甲而已,被人討厭又怎樣?Who care!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成年單身人數2.6億,為什麼我們還是無法遇到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