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當然,這裡的前提是這些情景被我事先編碼了相關的大腦原理知識點,加之在動物腦主導下的人性或本能,幾乎都存在某些共性,使得我可以把所有的人性歸結到為數不多的模式裡面。

或者更本質地說,它得益於我長期以來,一直拿一個最底層的原理來解釋與考察一切現象層面的事物或者事情,使得我現在看大多數事情,都能夠看到背後的這個主宰點。

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道”統治著一切,只要全面看清“道”,所有的問題就都有了解決的智慧。

特別是在這麼多年的不斷精進的打磨下,我不自覺地【或者說有目的地】打通了一個東西,那就是我把一切都“串”起來了,這些線索包括但不限於,基於科學與物理學,宇宙學的能量,基於佛陀與老子的傳統文化,和基於大腦神經科學的動物腦與前額葉,這些東西完全都是同一回事!

它就相當於同一個硬幣的2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顯得不同而已。

然後就有無數的人在批判傳統教育中的“答案”,王東嶽說中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一個分叉點,就是西方的文化起源於“質疑”,而東方的農業文化正好相反,起源於“相信”

老子與佛陀這類傳統學問博大精深,但是我一直保持對它們的好奇心,因為我堅信一切都是由那個最底層的邏輯點演化出來的,因此我就不斷的思索,到底能量跟這些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如何把它們串起來。

這些長期以來的疑問,以及不斷的探索,迫使我最終去研究大腦,因為正是大腦連線著這兩者。

自發本性所導致的束縛

混沌大學的李善友老師曾一度極為推崇芒格,推崇他的思維模型,後來我拿了芒格的書來讀,我沒覺得有多少了不起的地方,但是芒格有一個思維我覺得非常重要,就是多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我原先讀的時候沒讀出他的深意,我現在才知道,他講的不僅僅只是多個思維模型的意思。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偷懶本能,它導致我們社會現在存在一個普遍偏科的現象,也就是所有人幾乎都只關注他自己那個領域的知識。

比如我說大腦是解決所有人性問題的關鍵,那麼是不是說那些研究大腦的人員,就取得了先機呢?他們不是特別瞭解大腦嗎?那麼對人性不是也很瞭解嗎?

大錯特錯,所有大腦科研人員,幾乎也是停留在為了研究而研究上,或者這樣說,今天這個分工越來越細化的社會,在成就越來越多人的同時,也把我們更多的束縛在一個極小的領域裡面,在我們為自己的專長洋洋得意時,我們實際上也在犯著另外一個可怕的錯誤,那就是我們越專業,意味著我們越被這個專業給束縛

我們越堅信細分領域裡面的知識的同時,我們就越在它裡面,就越不可能看它以外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自發本能,因此,當我們今天在不斷的讓自己的專業技能更精緻的時候,也要讓自己意識到,這個自發本性所導致的缺陷。

跨學科解決方案

而芒格的多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的思維正是針對這個現象的,也就是反本能地去打通多個不同學科的知識。

但是這裡又存在一個悖謬,那就是我們經常所主張的,正是讓自己不斷細化,不斷更專業化,因為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資訊量又是無窮的大,因此對個人來說,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斷細化與專業化。

如此一來,就存在著矛盾,怎麼辦?

人性問題的複雜性

這就是處理人性問題的麻煩之處,當我們處在這個分工合作越來越細密的人類共同體之中時,就註定一定會越來越細化,這種細化與專注,使得我們在分工裡面獲得優勢,使得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具有極其專業的能力。

但是問題就在於這裡,因為我們除了工作以外,我們還要處理“人生”,我們還要過日子,還要與人打交道,還要養育子女,甚至還要“創業”,創立一番事業,這些統統都是歸結到“人性”裡面的,而不是“專業技能”。

但是我們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卻都放在專業技能上。

而人性的東西,跟工作技能完全是兩回事,我們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與工作技能有關的東西,但是卻從來沒有系統的去學習與“人性”有關的東西,這正是導致大多數人的人生充滿苦難的根本原因。

大多數中年人都會在這樣一個人生感悟,即早年不斷的外求,不斷的追求外在的東西,然後積累了大量的麻煩與痛苦後,才知道原來問題不在“外面”,而在於自己的本性,因此,幾乎每一個在社會上歷煉足夠的教訓的人,他一定會走回自己的內心,開始探求,為什麼自己的人生會充滿如此多的痛苦,為什麼自己總是在不斷的輪迴,到底自己被什麼主宰著,到底人生是為了什麼等等。

往往當我們開始追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給自己的人生造成大量的麻煩,同時更麻煩的是,人性卻是所有學問裡面最複雜的,古往今來,無數的大智慧的人對萬物的追究最終都會來到人性這一個層面,也就是為何一切最終體現為目前的這個現狀,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大腦是所有人性問題的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人性問題從來沒有被視為是一個科學專案而被重視,因為它是如此的複雜與撲朔迷離,以至於截止今天,我們依舊無法對它進行全面的解剖與研究,導致我們無法全面樹立起對它重視的意識,甚至大多數人至今還認為人類的意識或精神是獨有的,是神奇的,甚至還把它神化,這導致所有與人性相關的學問,均被認為是偽科學,比如老子的《德經》或者佛陀的佛法。

結果就是,人性這門學問,從來沒有被嚴肅的立項為一門學科來教授給我們的學生,所有人都是碰了一鼻子灰後在社會上到處尋找“答案”,到處“摸索”與碰壁。

然後突然有一天,你依舊會發現,不管你怎麼折騰,你還是你,生活該怎樣還是怎樣。

因此,我經常對使用者強調說,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表面這些“術”,我可以保證的說,幾年後,你依舊還在混亂中摸索。

這就是人性的麻煩之處,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與老子的文化至今已經2000年了,我們依舊還活在人性的折磨裡面而出不來,我們依舊還沒有一個科學有效的方案來解決它,甚至還有些人把它推到神秘文化裡面,在那裡面折騰尋找答案!

而這裡的核心原因在如下這幾點:

人性是萬物演化到人的代表,因此,它的解決方案必須考察整個演化史與宇宙學。人性的一切特徵最終均體現在大腦上,因此,大腦成為解開人性的一個關鍵點。

因此,要解決人性的問題,就必須從這兩個層面切入:

必須考察萬物一系演化的特徵,這個概念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但是我們今天的人卻正好走一條相反的路,就如前文所說,我們越來越多地把自己專注在一個細分的領域裡面,因此對這種跨學科的第一性原理,反而覺得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多此一舉”的行為。

但是這卻是解決人性問題的一個必經之路!

多元思維模型的思維方式

而前文所說的芒格的多學科多元思維模型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一個思維。

單單從《道德經》裡面來理解“無為”,很難形成一個清晰有效的指導人生的方案,於是我又去研究佛陀的佛法,你會發現,佛陀所提出的概念如“苦”,“無我”,“無常”,“因果”幾乎跟老子的“無為”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或者說有著共同的目的。

同時,這兩者最終都匯出一個共同的主張,那就是“慈”,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大智慧的文化最終都匯出這個主張。

稻盛和夫更是直接明瞭地向大家強調要“利他”,要“動機至善,了無私心”。

我在2017年時就學習到這些理念,並且也下定決定要落地稻盛與傳統文化的這些理念,我以為我在落地,但是其實我們都很明白,我們一定無法做到發自內心的!

這就是問題所在,到底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發自內心的“慈”與“利他”。

這就是我近4年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到底稻盛和夫所說的“純粹利他”意味著什麼?如何才能真正達到他的這個境界?要知道,稻盛在大力推廣這些理念的時候,在人生這條路上是已經歷練幾十年,他的思緒肯定也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了。

但是我讀了他的所有東西,並且輔助論證大量的其他文化與理論,前後歷時4年,我依舊無法做到發自內心的利他!

問題到底卡在哪裡?

2019年開始,我就在不斷的論證這些東西,這個疑問最終迫使我一方面不斷深挖底層的能量作用下萬物一系演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則不斷的在大腦的結構與特徵上下功夫。

一直到2020年底,全職論證與打磨歷時接近2年後,我才開始知道如何把所有一切串起來,特別是根據大腦的動物腦與前額葉的特徵,來形成一個有效的人生解決方案。

但是,我發現所有這些傳統文化與稻盛和夫的東西之所以無效,核心在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所有這些以前的東西,都沒有把打通大腦,而我認為大腦裡面的情緒是解決所有問題的一把最關鍵的鑰匙!

比如,你去讀芒格,讀李善友,讀稻盛和夫,或者老子佛陀,他們都會一項一項主張你去修行,去練習某些具體的品質,比如稻盛主張的六項精進,包括: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感謝;謙虛;克己利他;反省;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如果你一項一項去修行,你一定做不到用這些理念來改變你的行為,不管你折騰多少年,你最終還是混亂,不得要領,生活該怎樣還是怎樣,本性依舊。

而這裡的核心就在於,所有這些東西,它都是由一個東西驅動著的,缺少了這個東西,你就不可能做到純粹的發心!

有些人可以追索到能量,但是卻找不到能量的科學論據!

真正的答案就在於大腦裡面的情緒,這個東西正是一切人性的奧秘。

因此,我不留餘力地向大家強調一個事情,那就是要做到克己利他,我們必須用“能量”來武裝自己的大腦。

我打了個比方說情緒之於人,就相當於汽油之於車,車沒有汽油是動不起來的,人沒有感恩之情,是做不到克己得他的,因此,我在最近,對所有前來找我諮詢的人都人給出4個字:“用心感受”。

因此,只要徹底讀懂大腦裡面的動物腦與前額葉之間的情緒,你就能知道如何才能改變自己,正如你要讓車動起來,你得有汽油,你要讓自己發自內心地做出利他行為,你得用情緒來驅動大腦!

最後,請注意,多元思維模型不是指多個思維模型,而是更多的指用一個底層的思維來論證指導一切的多學科論證的思維方式。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底層卻是一個複雜的體系!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喜歡“玩弄”感情的人,有這三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