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2020年已經過去了。回想這一年,你是感到很充實、很滿意,還是內心充滿了迷惑、不滿與焦慮?

我猜想,大多數的人的答案可能是後者。

這種不滿與焦慮或許並不因為你沒有努力,而是一直在努力,卻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進步,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和嘗試,卻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可能是,你陷入了“自我成長誤區”,也就是,你在用錯誤的、不符合自我成長內在規律的方式追求成長。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帶著你瞭解幾種典型的自我成長誤區,幫助你理解自我成長的內在規律。

《與內心的衝突和解》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不安的人,可能會認為緩解不安的方法是成功,認為只要獲得社會性成功,人生中的諸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然而,現實是,即使成功了,不安也得不到緩解。”

這句話可以說從根源上解釋了這樣一種現象——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越努力,越焦慮。

原因就在於,對於那些焦慮的人來說,努力其實是他們緩解焦慮和不安的方式,而這種焦慮和不安往往源於他們對自己的不滿與不認可,所以他們需要透過努力來改變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比方說,現在不少人都有知識焦慮,有關知識焦慮我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反問對方:你想要構建知識體系的目的是什麼?有了知識體系之後,你會有什麼不同嗎?

經過一番深入探索之後,我發現,大家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就兩個字——自信。

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知識”是“優秀”的代名詞,他們覺得只要有了所謂的知識體系,自己就會變得優秀,不自信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了。

然而,如果你去和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聊天,你會發現,他們從來沒有給自己設定過“構建知識體系”之類的目標,他們就只是跟著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斷去學習和研究。讀得多了,思考得多了,知識體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那些渴望擁有自信的人或許不知道,他們眼中的“自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信,而僅僅是自尊——一種“我足夠好”“我很優秀”的感覺。

真正的自信,其實是一種“我可以”的信念,它等同於心理學上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可以透過行動和努力達成某個目標或結果。

事實上,想要獲得自信,你根本不需要自己變得多“優秀”,只要你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把曾經以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把以為的“做不到”變成“做到了”,把以為的“做不好”變得“做好了”,那麼不管這件事情有多麼微小,它都可以給你帶來自信的提升。

但問題是,大多數人在認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陷入沮喪和抑鬱的情緒之中,並因此選擇放棄嘗試,而放棄之後,他們又會開始自責和自我否定。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做不到”“我做不好”的認知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自己也變得更加不自信了。

假如這個時候,你能夠把頭腦中的“我不行”“不可能”“做不好”,變成“我試試看…”,或者去思考“我怎麼樣才能做好”,然後透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和原有認知完全不同的結果,那麼你就會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原來我是可以的!”

這種新認知就會給你帶來動力和勇氣,推動你去把更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做不到”變成“可以做到”。

俗話說,不破不立。所謂的自我成長,本質上就是一個個不斷打破和重建的微小迴圈過程,每次透過實際行動打破一個“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僵化認知,你就可以重建一個“我可以”的新認知。

當你頭腦中那些“我不行”“我做不到”的信念越來越少,“我可以”的信念越來越多時,你自然就會變得自信起來,你內心那些因為不認可自己而產生的不安與焦慮,也能從根源上得到解決。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容易得到的不珍惜,主動聯絡又很沒有面子”這樣的想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