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和人後來是怎樣走散的呢?

人在世上的各種各樣的關係,也許只有血緣關係最穩固,父子、母子、兄弟姐妹,基因裡存在著剪不斷的血脈相承,因此相對更加穩定,正常情況下很難割捨。

夫妻、朋友、戀人、同學、同事、合作伙伴等等各種各樣的關係,走著走著可能都會走散,變數很大。雖然人類的理想是美好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希望天長地久、恆常不變,但是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一切事物皆有發展規律,無常是常,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人只是地球上的生物的一種,很渺小的存在,又怎麼可能違背發展規律呢?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研究過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他認為,友誼要能夠持續下去,必須建立在三個理性的前提下。第一,平等的感情;第二,相近的價值觀;第三,有交集的生活體驗。如果沒有這三條,友誼就很可能被時間沖淡,人和人慢慢的就這樣走散了。

人是環境和認知造就的產物。過去最好的朋友,三五年不在一起工作、生活,慢慢的就沒了話題聊,因為生存的空間不一樣了,彼此的語境就千差萬別,很容易相互不能理解和溝通。如果雙方的靈魂都很成熟,能夠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審視對方的觀點,接受對方的變化,不抗拒、不評判、不期待,無條件的接受、面對、理解、祝福,這樣方可維持相對長久的關係。如果一方成熟,一方比較自我,成熟的一方可以理解和寬容對方,但因為關係不對等,不能形成有效的價值交換,一段時間後成熟的一方會覺得累,慢慢也會心理不平衡,選擇退出。如果雙方都堅持己見,對對方無節制的評判和指責,那這段關係很快就結束了,甚至反目成仇都有可能。

我們處在一個動盪變化、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時代的洪流中隨波逐流,走著走著就被洪流衝散了,散落到天涯海角。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獨一無二的取經路上,每個人腦子裡的東西,都是他過去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吃過的虧,慢慢累積形成的主觀思想,因為這些經歷和體驗千差萬別,所以人類的悲喜不可能共通,即便是最親密的兩個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理解對方。因此,第一不要奢望別人的完全理解和贊同;第二不要隨意去評判別人。做到這兩點,基本可以解決99%人際交往中發生的各種問題。

每個人都在取經路上折騰,有的在折騰中快速成長,有的相對穩定,有的不進則退,一開始都在一條起跑線上,慢慢的就物是人非。人雖然渺小如塵埃,但人有主觀能動性,如果掌握和順應了發展規律,可以靠個人努力改變命運,《了凡四訓》說的就是這個情況,“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生就是一個選擇,可以說無時無刻不面臨選擇,同樣面對一個境況,有的人會這樣選,有的人會那樣選,因人而異,沒有對錯。一個人只要做到身心合一,願意為自己的選擇付出努力,為結果承擔責任,想想這個事情做了你就無悔,不做你就遺憾,那就堅定不移的堅持自己的選擇。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經歷、一場體驗,成功了你就慶祝,失敗了你就成長,怎樣都不算輸,都對得起自己。

我個人的體會,人的一生就這麼久,早晚都得去見馬克思,不如多折騰、多體驗。因為無常是常,你不變,外部環境也會推著你變,不存在恆常的穩定和安逸,與其被動的等著環境來改變你,不如主動出擊,自己先把自己變了。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留給居安思危的人。我是一個大事拿定主意不動搖,小事日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人,我要很努力很努力,才會覺得有安全感,才會覺得不至於輸的很慘。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努力必有收穫,相信強者恆強,沒有一條通往成功的路是走捷徑到達的。

人和人相識靠緣分,相知靠人品,相守靠人心。古人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沒有期待,只有祝福,也許才是保持友誼天長地久的正確開啟方式吧。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好想您——寫給天國的母親(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