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傳承至今,老一輩兒們給咱們留下來不少句句箴言,字字珠璣的名言古訓!這些都是歷經幾代人用一生所總結出來的人生大智慧。
何為古訓呢?古訓就是古人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是國學經典之中的精華所在。如果能牢記這些箴言,對自己的人生境界,會有意想不到的益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訓的:人情往來三不借。
一不借:錢
我國文學家錢鍾書先生關於借錢的話題,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借錢還是不借錢,有時候很糾結。借錢前稱之為朋友,借錢後是你大爺,還錢了他便成了你的恩人。”
本人深以為然。生活中不乏借錢不還的人,不論同事還是朋友。
記得我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人比較單純講義氣,也不懂得拒絕。有一天一個已經離職的同事突然找我借錢,說自己有急事兒,讓我借給他2000塊錢,過兩天就還我,我立馬就借給他了,可是到約定還款的日子好幾天,他也沒有還我錢,我給他打電話才發現,他早已把我拉黑。
我一個朋友還跟我說個這麼個例子。他的大學同學跟他借2萬塊錢,其實他也沒啥錢,但是由於不好意思拒絕,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借出去了。然而時間過了2年,他大學同學都沒有說還他錢。有一天,他實在憋不住了,自己很不好意思地跟同學提了一嘴,結果對方竟然跟他說:“不就才2萬塊錢嘛,又不是不還你,至於還老是放在嘴邊嗎?”
我朋友聽了這話,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借給他吧,他說你這人不夠意思;借給他吧,他又不張羅著還錢;你去跟他要吧,人家還說你小氣!
可見,有人找咱借錢,不借是最多將來是路人,但是借錢最終成仇人。與其多些仇人,倒不如不借錢多幾個路人呢。
所以古人講:借錢看關係,欠錢見人品,人情往來,金錢不能外借,如非要借看關係,借急不借窮。
二不借:房
咱們國家有一句俗語叫做“有屋不能借人住”。
房子對於中國人的意義重大,人們將房子作為安身立命的場所,有了房子才有在這個世界上的歸屬感。我記得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說是一個人很富有,家裡也有不少房子。有一天一個遠房親戚跑到了他家來,說是自己的子女想在他這個城市工作生活,想能從他這裡借一套房子,落個腳。這人也想“助人為樂”,於是一口答應了下來。從此,這家親戚在這裡一住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後,這人去世,他的子女想要收回這套房子,結果對方說什麼也不同意,並且還說這套房子就是他們的,他們已經住了二十年了,雙方爭執不下,甚至還大打出手。一處善心終究造成了一出悲劇。
所以,人情往來,房屋不能外借。一則借出去的房子,未必換得回真心;二來,借房子的人在這裡住久了,難免也會產生情感。
人生最大的委屈無外乎:一個人將他的善良,給了一個不值得的人,最終換回來的反而是恩中招怨和得寸進尺。
三不借:車
其實古訓這裡講的是不借煎藥的藥罐子,古人非常忌諱外借藥罐子的,畢竟熬藥的東西,出不得差錯,而且古人也認為,有病才煎藥喝,而借藥罐子也有借病的意思。
不過現在人們把他改成了不借車。是啊,如今的社會條件好了,老百姓不再為吃飯發愁了,小汽車也開進來家家戶戶。
為什麼不借車呢?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借車給別人了,如果出了事故或者車輛違章了,這個責任就很難說清楚了。我記得曾經有個朋友把自己的汽車借給了自己的親戚,親戚又把車讓自己的鄰居家的小年輕開出去了。結果路上出了車禍,小年輕心裡害怕於是乎肇事逃逸。不久警察就根據車輛資訊把朋友抓了起來,朋友全然不知什麼情況。最後自己不但被無辜地拘留了幾天,還給了一定的賠償。
因為這件事,朋友和親戚兩家人鬧得很是不開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借完車不給車加油,下回還繼續來借,如果不借,就會記仇;還有車借出去了,發現有好幾個違章資訊,找借車的朋友去處理又覺得不好意思,最後只能自己默默吃虧。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第一次就拒絕。
由此看來,這“人情往來三不借,”還真是道盡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既是對自己的負責,又能不給生活添麻煩!
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