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布衣山人

這個問題很扎心,也很複雜。曾經一度上過熱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有主觀人為的因素,有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有個人踐行的偶然。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農耕文明的道理,治不了工業文明的疾病。我國傳統農耕文明持續了幾千年,人們在生存、生產勞動和對大自然的觀察中,發現了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由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金科玉律、格言、警句,也就是所謂的道理,這些道理是實踐的產物,是歷代先賢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農耕文明時期是行之有效的,但進入工業時代,特別是進入資訊化、數字化時代以後,有些道理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現實的需要了。你在那裡信奉滴水穿石,人家已經用盾構機鑿洞穿山;你在踐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你真的磨成針之後,已無用武之地。

很多道理,我們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也就是間接經驗,歷史與現實中的一切成功者及其成功的經驗,我們只能學習其精神和方法論,而不能照搬照抄,縱然你學得唯妙唯俏,如出一轍,宛如先人再生,但也無法重複勝利和成功。歷史不會重演,成功也不可複製。時也、命也、運也,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之中。倘若古人能夠復活,他們自己也不能夠重演自己的故事。

道理本身自帶毛病。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有很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道理。它們不夠精準,沒有量化,沒有邊界,缺乏指向性和特別的規定性,適用性往往比較寬泛,尤其是沒有時空感,極易發生錯亂,些許、若干、適量等等,都屬於此類。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幼兒學說話和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由於使用場景的錯誤,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實我們在道理的應用上,何償不是如此惹人發笑?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同在,公序良俗與陳規陋習並存,時空交錯,場景互易,物換星移,我們極容易把道理弄錯,只不過這種錯誤,我們往往自己不知道而已。

所謂懂得,是不是真正的懂得,還要打一個問號。大家或許比較熟悉這麼一個場景。課堂上老師就某一個問題講得口乾舌燥,最後總會問上一句,同學們都聽懂沒有?不懂的請舉手。這時候同學們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懂了。然而,在接下來的作業或者以後的考試中,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做錯作業或者答錯試卷。在學校裡,學習和使用書本上的東西,我們尚且容易犯如此的錯誤。在生活中,面對社會這本無字之書,真正看懂的又有多少人呢?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

再說道理。 什麼是道理?所謂道理就是道上的原理。不同的道,有不同的理。甲道上的原理,不能用在乙道上。張冠不能李戴,雖有觸類旁通之說,但不同領域和不同學科的道理並不完全相同。即使對同一個道理,不同的人使用,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候甚至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比如,背水列陣,是兵家大忌,但是,背水一戰也使韓信成為千古名將。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同的年齡段,使用的道理也不盡相同。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就不展開說了。比較可怕的就是,有些人正如俗話所說的,根本就不上道。如果是這樣,不上道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些人雖然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並沒有真正的踐行這些道理。有些人往往嘴裡說的是一套,行為上做的是另一套,言行相悖。知行合一是人類永恆的命題,也是個人終身的修養。我們只有把懂得的道理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踐行這個道理,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才能夠改善自己的工作、生產、生活。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刻意追求不如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