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想法、任何計劃、任何目的都可能透過反覆思索而植入你的心靈。
對此,心理學家指出,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想法,表現為對各種事物的態度,並透過人的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展示出來。
有一次,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訪問俄國。為了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獨自外出轉一圈。
這一天早上,蕭伯納正在街上散步,碰到了一位可愛的小女孩。於是,他停下來,和她一起玩耍。小女孩口齒伶俐,也很有禮貌,蕭伯納非常喜歡她。
臨別時,蕭伯納笑著說:“小姑娘,你知道我是誰嗎?”小女孩搖搖頭。然後,蕭伯納高傲地說:“一會兒回到家告訴你爸爸媽媽,就說今天和世界聞名的大作家蕭伯納一起玩了!”小女孩眨了眨眼睛,然後天真地說:“知道我是誰嗎?記住,剛才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佩斯萊婭!”聽到這裡,蕭伯納立刻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講話太傲慢了。看著眼前純真、可愛的小女孩,他竟一時手足無措,臉上也不禁有些發熱。
蕭伯納是世界聞名的大作家,對此他絲毫不懷疑。所以,一開始與小女孩告別的時候,他流露出驕傲甚至有些自大的情緒。後來,小女孩不卑不亢地回答讓他意識到,名利心太重是多麼可怕的事;於是,他為自己此前過激的話感到後悔,甚至有些無地自容。這種情緒變化得益於蕭伯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心生愧疚。
上面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一條有力的原則——情緒源於你自己的想法。認知是一種思維或心態,是一個人看待事物的一貫方式。在不同場合,這種思維會下意識地左右人們的分析、判斷和情感。
有的人以為自己不如別人,所以每天過得都不快樂;有的人會固執地認為自己不聰明、缺乏魅力,所以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有的人習慣怪罪他人,所以活在抱怨的世界中;而幾乎所有抑鬱的人都認為,自己乃至整個世界正面臨著某些棘手的問題,有點兒壞心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當合理的。
一個人有怎樣的想法,就有怎樣的人生和命運。對此,莎士比亞也說過:“世間本無好壞,只是想法使然。”事實上,在決定情緒的各個要素中,思維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你的想象。因此,在抑鬱症治療領域,認知療法已經成為全球應用最廣、參與研究人數最多的心理療法之一。這一理論則重實際操作,讓人一接觸就會產生共鳴,治療效果也非常理想。關於這一點,許多研究報告都有印證。這也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認知對情緒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改變錯誤、不合理的認知和想法,就可以改變心態,甚至改變價值觀和信念。它帶來的變化是巨大而持久的。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心情一點會好起來,視野也會更開闊,工作起來也會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