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輕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選擇結婚?
根據民政部公佈的一組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
專家分析認為,適婚人口數量的下降、婚齡的推遲、城市化程序加快都是造成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原因。“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思想也在年輕人中悄然生變。
同時在城市裡,平均初婚年齡達到26~27歲。發達地區更晚:據上海婦聯的調研,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10年前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
晚婚或者不婚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問題,在中國結婚率創新低的背後,卻隱藏著當代年輕人對整個時代的不信任。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錢鍾書
據不完全統計,不婚族在80後的佔比約為10%左右,而在85後和90後的佔比則高達13%和18%。
02
現代社會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的生活狀態,實際上也是對責任和現實壓力的一種主動逃避。
—大前研一
1.年輕人不願意承擔過高的風險,更偏向於租房而非買房
2.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超高齡化問題顯著
3.喪失物慾和成功欲,一部手機就代表了生活
4.無論貨幣政策如何改善,也無法改變消費者信心,提升經濟
年輕人過著佛系生活也只是從絕望到最頂端的選擇,背後卻暗含的是深深的無奈。面對現實,年輕人頓感無力,只能用“自嘲”的方式緩解衝突,這隻會變得更“喪”、更消極。當消費失去向上力,年輕人無慾望,人們遍地“佛系”時,焦慮和絕望感會向社會各個階層蔓延。
03
“本以為結婚是我一個人的事兒,現在看來,除了跟我沒什麼關係,任何人都可以插一腿。”
不同年代,不同的結婚條件:
50年代,一張床、一個臉盆、一個痰盂、一個熱水壺;
60年代,衣櫥,櫃子,桌子,4把椅子,一張床;
70年代,手錶,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
80年代,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
90年代,樓梯房,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
現今年代,三金,車+房,彩禮錢。
據統計韓國無住房新婚家庭近6成,租房裸婚不稀奇。但放在中國,這道明顯是送分題,92%的中國人表示毋庸置疑:有必要。
香港作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地方,生活在寸土寸金的年輕人,面對房子和愛情,底層人的生活是有多難。
正如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中,陳子郎和邱凱琪在沒有面包的愛情,衣食住行,處處制約。
衣服,買不起名牌,優衣庫就行;吃飯,圖省錢,坐在路旁望著大海吃盒飯就是海景大餐;求婚,租不起場地,沒有鮮花蠟燭,在巴士上跪下告白;但是面對房子,所有的一切堅持都蕩然無存。
“婚姻成本的持續高漲,“結婚男人必須買房買車”的觀念,也讓越來越多的男人對於婚姻望而卻步。”
—BBC
根據2018年中國最高法院公佈的離婚糾紛司法大資料調查卻顯示:在2017年全國140餘萬件離婚糾紛案中,離婚的高峰期是在結婚後的3~4年。
“這屆年輕人已經對愛情不抱幻想了”,原本只是一句調侃,卻沒曾想已是赤裸裸的現實。
04
“未來的社會里,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獨身,同居,或者結婚。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李銀河
之前播出的《奇葩大會》中,兩性學者李銀河曾提出一個觀點:婚姻制度終將消亡!
她對此給出了一組調查資料: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美國和法國有將近30%的人,選擇不婚;根據2015年的資料調查,美國有50.2%的人,主動選擇單身;同時,中國2016年國家民政局的資料顯示,中國的單身男女已經逼近2億大關。
“男人結婚是因為疲憊,女人結婚是因為好奇,結果雙方都大失所望。”
—王爾德
現代社會,不少單身人士都有相同的共鳴:
為什麼要結婚?自己賺的錢還不夠自己花。為什麼要結婚?就算我想結婚,也結不起。為什麼要結婚?我自己就能和自己獨自玩耍。為什麼要結婚?如果只是找個老婆做家務,為何不直接請個保姆。從90後推崇的俞飛鴻“結婚或單身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哪個舒服選哪個”的人生態度到越來越多人喊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主張,家長們愁白了頭,難道婚姻真的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牴觸的物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