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愛情當然從第一天開始是最理想的,但如果當前的我們已然處於一個惡性迴圈的相處模式之中,是否還有扭轉過來的可能性?
關鍵得看哪一方面。其實我們在之前的文字裡已經涉及了多種惡性迴圈的模式,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將其統一拎出來,看看有沒有解決之道。
1.無話可說
越是在溝通的時候在意時長,就越會失去溝通慾望,而越是失去溝通慾望,在聊天過程中感到“煎熬”的時間佔比就越大。
要打破這種迴圈,不能在生活現狀沒有任何改變的前提下突然將溝通時長縮得很短,這種異常會讓正常人產生猜測:是不是發生了“移情別戀”?
你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件特別忙碌的事,一件不夠就多增加幾件,忙碌到沒有大段通話的時間,這種惡性迴圈慢慢就會不攻自破。
2.對另一半的付出理所當然
如果你的另一半對你的付出已然麻木,甚至覺得你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是沒盡到義務,就說明你在行為上已然沒有辦法讓他滿意,只能從思想上改變他。否則你越想做得符合他的期待,他對你的期待就越高,“應該”的標準就越高,到最後你會越來越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要打破這樣的迴圈,只能坐下來心平氣和地長談,把彼此的權利義務做一個清晰的分割,把每個人做的事進行估值標價。如果對方認為你做的某些事不值你標的價格,你就放棄不做,讓他親自體驗到底值還是不值,如果最後發現值,迴圈自然就破了;如果最後發現真的不值,那麼該調整心態的就是你自己。
3.不看手機不舒服
很多人難以抑制翻看對方手機的衝動,這有可能是受之前的感情經歷影響,也有可能已然在無意中發現另一半手機中有什麼值得懷疑的資訊。可是情況是這樣的,你翻得越仔細,就越有可能翻到一些細枝末節的資訊,甚至將想象中的畫面當成事實,越是如此,翻手機的衝動就越強烈,從而走上惡性迴圈之路,想控制也停不下來。
每個人身處社會,多多少少都要跟同齡異性打交道,畢竟世上總共就只有兩種性別。而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很難完全不對另一半以外的異性有一丁點兒心思,只要動了心思,就大都會留下些痕跡,不查或者淺查無法獲得,只有刨根問底的深查可以。
其實很多時候本來也就是一時的內心萌動,過了那一瞬間就不再想了。若是揪住那個時刻不放,既為難別人,也為難自己,一無所獲又破壞感情。
如果你的另一半正是這樣疑神疑鬼的人,要打破這個迴圈,就只能將手機不設密碼。你越是不讓看,他就越是想看,雖然你可能有能力讓他永遠看不到,但他一定會對其他資訊比之前更為敏感,這就是出於安全感的連鎖反應,最後整體也會對你不利——不設密碼,想看就看,還常常拿著手機跟他一起翻看有趣的聊天記錄,他的這種“病”才能慢慢治癒。
而如果你恰好是那個疑神疑鬼的人,且已然很難自控,正巧另一半又是非常注重個人隱私的人,什麼都不給看,那我會建議你從對另一半的在意程度上入手。
上述症狀的產生,通常是由於你對另一半的在意程度到了病態的地步,才如此害怕失去。如果你能更關注自己的生活狀況和個人提升,同時保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並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當對方在你生活中的所佔比重沒那麼大的時候,你的病症就會減輕,這種惡性迴圈也就漸漸不存在了。
4.等待對方先道歉
為什麼我們在前面會提到兩個人在一起以後,只要冷戰視窗開啟過第一次,接下來每一次冷戰的持續時間都很可能會越來越長?
因為人是會計算的動物,我們都希望在不打破一段有利關係的基礎上儘量把利益拿到自己這邊,“和好”當然對雙方都有利,但道歉一方在這種“有利”中的獲益顯然沒有另一方那麼多,於是我們都希望另一半先道歉,這樣自己既維持了尊嚴和地位,又白白享有了“和好”帶來的收益。
在這種博弈關係下,道歉意願首先跟“和好”後能得到的收益正相關。如果還在熱戀期,彼此都認為“失去對方”是一件損失很大的事情,道歉就會變得更及時,反之則能拖就拖——它的本質是對另一半有了審美疲勞、感情疲勞或更低價值的判斷,“和好”帶來的收益就沒那麼大了。
其次,道歉意願跟“預計對方能熬多久”及“關係在冷戰多久後可能會徹底破裂”有關。假如在某次爭吵中,A先道了歉並得到了諒解,那麼A就知道,只要在這個時間長度內道歉,通常就是安全的,作為另一半的B至少能忍受這個冷戰時間長度,於是A就很可能在第二次爭吵中刻意推遲道歉時間,一方面是測試B能熬的程度——當B看到我“拒不道歉”時是否會主動妥協?另一方面是測試B對冷戰時間長度的忍受極限——在多久之後B可能會由於不滿而升級冷戰行為?
這些測試不是沒有意義的,而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行為界線的依據——什麼時候我可以選擇儘量搶奪利益?什麼時候我該主動妥協?
但這種狀態顯然是不健康的。你這麼想,對方也這麼想,“等待對方先道歉”的惡性迴圈一旦開啟,冷戰時間必然會一次比一次長,大家都變得一次比一次能“熬”,最後就很可能各奔東西了。
要打破這種迴圈,就要執行我們在上一章節提到的方法,雙方一定要建立一個“必須和好”的規則並一以貫之,同時擁有一個共識——誰先打破規則,就視為對感情基礎的破壞,雙方就立即分開。
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彼此都不敢碰這根紅線,在固定而合理的和好規則下將冷戰時間壓縮在你們希望的最大值內。
5.只以貴賤衡量禮物
好的規則當然最好從第一天就形成,但如果你已不幸捲入了一個“對方衡量你的禮物誠意只看貴賤”的迴圈中,如何去打破呢?
我們知道,一旦禮物只看貴賤,幸福就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送更貴的禮物,就算擁有家財萬貫,財富終究不是無限,物質的貴重程度一樣不是無上限的。
要把這種已然形成的觀念和習慣徹底扭轉過來,總共分兩步:
第一步:從現在開始,堅決不送貴的。
你必須從某個時間點開始突破這個迴圈,最好的時間點就是現在。
但不送貴的不代表就送便宜的,你得跳出這個維度去送,例如送一些顯而易見需要花非常多心思的、沒有價格可以對標的東西。第一次凝結在上面的心思需要特別多,因為要跟你以往那些貴重的禮物做橫向對標,之後就可以在更換了對比維度的基礎上慢慢把花在上面的心思降下來。
這不是在教你“不要對另一半花心思”,而是在一次次的“馴化”中把對方衡量你誠意的標準改過來,同時讓你自己在送禮物這件事上變得更輕鬆、更隨機、更隨心所欲。
第二步:努力變得更有錢。
這看起來是個“世俗”的建議,但它是有內在邏輯的——所有有錢人在禮物上花的“心思價值”都要高於窮人,儘管它們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有錢人的時間更值錢,他們願意放棄更多的賺錢機會來為對方做一件事,這本身就令人感動,而窮人往往被認為是“閒著也是閒著”。
因此你越有錢,對另一半平時越大方,在送禮這件事上做一些你想要的模式改變,最終達到的效果也會越好——否則在某部分人眼裡,你做的所有讓金錢佔比降低的事都有“為了省錢”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