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兒去逛街,在一家店裡看到擺放在臺子上的頭飾。
掃了一眼,被其中一件所吸引,便隨手拿起想在女兒頭上比劃一下,女兒一閃身躲開了:
“你的品味怎麼跟外婆一樣了?”
我愣了一下,隨後把東西放了回去。
原來,我身上已經有母親的影子了嗎?
當時只是隨便逛逛,看到它,也沒打算要買。只是小巧玲瓏的花冠,靜靜地躺在那裡,在燈光的對映下,亮閃閃的,在一堆飾品中特別顯眼,不由得伸手拿了起來,想在她頭上比劃一下,只是下意識的一個動作。
當然也不排除,若是效果不錯,她也喜歡的話,可能我就會買下它。
想起以前,我對這種亮閃閃的東西並不感冒,但母親卻對它們情有獨鍾。記得曾經的我也跟今天的女兒一樣的反應,對這種喜好唯恐避之不及。
是從什麼時候起,我也對這樣的東西產生了好感了呢?
我們常常說,要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實現了這個願望,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父母按照自以為為我們好的管制中,內心深處卻有個願望慢慢萌芽:希望自己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今我們身上漸漸有了他們的影子。
說話的語氣,動作習慣,飲食偏好,甚至性格脾氣,無不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些變化,隱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悄無聲息的改變著自己。
然後,我們的言行不自覺的有了他們的烙印。
有了和他們相似的喜好,不自覺的也有了當初自己反感的言行:吃飯的動作開始像曾經的他們,不再那麼講究,有了粗魯的一面;關注的東西,也和他們有了重合;唸叨的話語中也帶著曾經耳熟能詳的語氣……
隨著時光流逝,我們漸漸長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樣子。
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好的成果。
生命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它無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但只要往好的方向有一點點的改變,它就有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用心去體驗、去感受,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成長,才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會開花。
但是萬物都會生長,以他們本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