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言多必有數短之處”,意思是指一個人如果說話的次數比較多,往往就會因為說話而造成一些失誤。
其實語言是一門藝術,一個人能夠透過語言獲得別人的喜愛,也可以因為語言讓別人感覺到厭煩。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也可以透過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進而判斷出其人品是怎樣的。
透過交流可以對別人有所瞭解,判斷對方是否值得長久交往。
身處各種場合,最忌諱的便是說話不經過大腦,只要想到什麼就會將其說出來。
絲毫不顧及說出來的話不僅會給別人造成難堪,也會讓自己因此失去了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機會,甚至也會因為短短几句後就對未來發展有所影響。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時候不經意說出來的話,卻成了別人心裡的一根刺。後來即使有機會說開,但道歉、彌補也挽回不了那時的傷害。
別人帶著玩笑數落你,行動上卻在遠離你。倘若逞一時之快,用一張刀子嘴讓別人“吃苦頭”,最後也會因此失去很多東西。
所以說,和別人打交道,要管得住嘴。知道的不要全說,聽到的也不能全信。學會少言少語、察言觀色,你就在人際關係裡贏了一半。
小到家庭,大到社會,無時無刻不需要合適的語言表達。掌握少言少語這個方法,就會比別人更容易獲得大家的好感。
很多事寧願不說話,也不要因為說話得罪別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結識到更多值得深交的朋友,還能在職場裡如魚得水。
有這樣一個故事,我們都知道一個宿舍相當於一個小家庭,同寢室的人每天都會朝夕相處,而一個人的品行是怎樣的,往往能夠從他語言裡表露出來。
有人經常說 “我說話比較直,還望你多多擔待”,既然知道自己說出的話語很有可能傷害到別人,就要有意識地去剋制,而不是讓別人忍氣吞聲。
一次宿舍聚會,點了一個舍友沒吃過的菜,於是她好奇地問有關這道菜的食材和做法,另外一個人忽然說了一句“不會吧,你連這個都沒吃過嗎?”
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頓時把氣氛壓得非常低,這個人不僅忽視了對方的自尊,也會讓別人對其人品做出了不好的評價。
有時候不會說話就不要亂說,說話耿直不是缺點,但把這個當成自己隨意傷害別人的免死金牌,就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給別人一個臺階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職場中更是如此。
指出某一方的過錯:“我早就告訴過你了這樣行不通的,現在結果出來了吧。”言下之意是不聽我的就會失敗,進而顯得自己多麼有先見之明。
還有一些人總喜歡在別人背後“嚼舌根”,心胸狹窄。點評這個人人品有問題,指責那個人性格不好。
看到別人出了一些小問題便大肆宣揚,等著看別人的過錯,殊不知其實他自己才是最大的笑話。
一個人越沒有什麼越要炫耀什麼,在很多人面前口若懸河,表示自己認識多少“上等人”,見過多少大場面,極力渲染卻是在掩飾內心的空洞。
真正讓人尊重的人往往是那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人,他們大多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卻非常的平易近人,毫無任何架子,這樣的人往往不怒自威,讓人肅然起敬。
針對一件事情,一句話就道破了重點。比起那些喋喋不休卻無法指出關鍵所在的人,說話少的人更威嚴,其話語也更有分量。
但少說話並不意味著不說話,多說話也不一定是壞習慣。因為話多和健談並不是一回事。
家裡親戚來訪,別人對你一問三搖頭。你不主動說話,也不會寒暄近況。在這個時候,沉默不一定是金。
與親人相處應該是其樂融融的狀態,而不是你問一句我答一句,你不說我便不答。有時候距離不是別人故意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如果一直信口開河,則會給別人留下“這個人不值得信任”的印象。
在經過幾次接觸之後,總是說大話,不能夠信守諾言,那麼就會別人慢慢疏遠。
有些時候健談的人能受到別人的青睞,在人際交往中也更容易讓別人記得,然而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察言觀色,謹言慎行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古有諸葛亮舌戰群儒、謀士靠三寸不爛之舌而屈人之兵,古又有“禍從口出”一說,語言表達是一種藝術,更是一個人終生要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