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發現個道理——人對故事是沒有免疫力的。絕大多數我們耳熟能詳的娛樂方式,其核心其實都是故事。比如:小說,是寫出來的故事;評書,是講出來的故事;影視劇、話劇、歌劇、戲曲,是演出來的故事;電子遊戲,是讓人有參與感的故事;連多數流行歌曲,也是在講一個或喜或悲的愛情故事。 總之,一個人大往往會喜歡某種形式的故事,或者至少是某種形式所承載的某類題材的故事。
除了看個熱鬧、滿足下窺視欲以外,我猜想這個現象應該有些深層次原因。比如說,人們對故事的喜愛可能是對人生道路唯一性的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或多或少面臨一些艱難的選擇,比如考哪個大學,學什麼專業,選擇到哪個單位上班,是和梓涵約會呢還是和詩涵約會等等。這種選擇最大的缺點是選擇一個就得放棄另一個,而且今後我們大機率會不止一次頓足捶胸、悔不當初……而閱讀別人的故事,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撫慰我們放棄那種選擇而帶來的缺憾感。
如今,故事的承載方式可謂百花齊放,除了最傳統的筆墨文字,還有電子化的文字,音訊、影片等多媒體,3D、4D的影院裝備,可以想見,VR、全息投影、裸眼3D等“天頂星”科技也會不遠的將來被用來講故事。而網際網路的互動性,甚至讓以往只是故事的消費者們搖身一變,變成故事的生產者,不信的話請參考抖音、快手的受歡迎程度。
人們對好故事的渴求越強烈,越表達出現代人真實生活中的焦慮和不安。 如今的職場中,多數人日常的工作狀態是繁忙勞累、又謹小慎微的,再加上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使得那句“成年人的世界沒有簡單二字”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於是,很多以講故事為實質的娛樂形式火熱得一塌糊塗。欣賞故事的過程即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休息方式,多少可以把人的情緒從該死的工作狀態中抽離出來。
想到這,我突然驚覺布熱津斯基的偉大。布熱津斯基是美國戰略學界的宗師級人物,一生著作頗豐,深刻影響美國乃至世界的戰略理論及實踐。他提出過一個有點荒誕,但又挺有說服力的理論——“奶嘴樂理論”。該理論認為,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成果基本上只能被20%的精英享有,而占人口總數80%的大眾階層註定會因為這種不公而有意見,乃至於訴諸暴力。作為一個緩解大眾情緒,轉移焦點的辦法,布大師提出政府應大力發展娛樂、遊戲行業,源源不斷向大眾提供好聽、好看、好玩的娛樂產品,就會讓社會大眾沉迷於各類虛幻的故事之中,如同孩子被塞上了奶嘴,因受到安撫而不哭不鬧,情緒穩定。布大師是真的高,深諳人性弱點。這個奶嘴樂戰略之高明,不下於當年李世民看到新科進士們從端門列隊而出時說的那句“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只不過一個是針對大眾的,一個是針對知識精英的。
所以,我們每個有志於超越平庸凡俗的年輕後浪們,是不是要花點心思管理我們對故事的渴望,儘量讓自己欣賞那些志趣高雅、導人向上的好故事。畢竟,相對於欣賞故事,如何書寫自己的故事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