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彷彿一陣狂風衝破手機螢幕撲面而來,整個世界都陷入冰凍。

大家聞之心痛,進而感慨,繼而思考,這些是為什麼呢?有沒有辦法避免悲劇重演呢?

如果你在百度上輸入一種疾病的名字,會自動提示“是怎麼引起的”,“早期的幾種徵兆”之類的常見搜尋。

無他,因為眾人都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心願,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

然而,一旦不幸發生了,內心如何消解呢?千百年來,人們向宗教尋求慰藉,向科學尋求答案。

有一篇著名的祈禱文,點出了這背後的啟發:

“願上帝賜予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

願上帝賜予我勇氣 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

並賜予我智慧 讓我能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如何增加這種分辨“無法改變”和“可以改變”之事的智慧呢?我們需要懂得和生活的隨機性講和的藝術。

1. 認命,放下控制的執念

認命之難,難在人都想認好命,一旦遇到惡命,就不禁要問:

為什麼是我?

這個問題的答案千千萬,但人們想要的只是明確的、可操作的答案。

最好有個轉世扁鵲華佗般的神醫、有特效的神藥,有特別靈驗的廟宇可以燒香……

最頭疼就是聽到醫生說那些模稜兩可、混合著術語與機率的方案,讓人難以判斷抉擇……

當年讀復旦青年女教師于娟的遺作《此生未完成》,深切嘆惋年輕生命的消逝,也感慨于娟對自己曾經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反思。這也是一種尋求答案的探索。

于娟在病重時,曾經嘗試了所謂“神醫”的餓死癌細胞”療法,被騙去深山進行治療,3個月只准吃芋艿,與家人隔絕,遠離現代醫療手段。于娟用驚人的自律堅持著荒唐的療法,直到最後鐵證如山才不得不承認自己被騙了。

嘗試神醫和神奇療法,這個答案正是夠明確,而且可操作的,但也恰恰是沒有用的,最後延誤病情又人財兩空。

于娟高知如此,又堅強如此,會選擇嘗試這樣的療法,無非是不願意接受人生的隨機性,向命運妥協。此情實可理解,但也因此被執念所誤。

你也許要問,人怎麼會不想活下去?

當然想。然而,每個人對“活”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2. 惜命:尊重生命的自主

中國人向來比較忌諱談論死亡,而這恰恰是人生最重要的話題之一。

畢竟,生死之外,無大事。

《最好的告別》是一部關於衰老與死亡的書,而談論死亡繞不過去的,便是探討怎樣是更好“活”。

一位醫生的父親有一次要經歷一場重大的手術,手術前,醫生嘗試小心地與父親進行最令人生畏,卻又如此重要的對話,她需要了解為了爭取一個活命的機會,父親願意承受多少,以及他可以忍受的生存水平。

這位父親的回答令我永生難忘,他說:“如果我能夠吃巧克力冰激凌、看電視足球轉播,那我就願意活著。如果能有這樣的機會,我願意吃很多苦。”

事實證明,這場對話最後給了老人一次重生的機會。因為醫生在手術關鍵時刻根據老人的意願進行了判斷,做出了讓彼此都不會後悔的決定。

如果父母都有機會和子女交流自己對“活”的定義,並且在生與死的重大決定上參考這樣的定義,那麼這個世界會減少許多痛苦,並增添更多生活的意義。

尊重生命的真正含義,是不要允許別人來定義你的“活”法,也不要剝奪別人定義自己“活”法的權利。

3. 智慧,思考納入隨機性

也許你的身邊也有那麼幾個執著於養身的人。

對於吃什麼好,如數家珍,極其講究。

而那些被瘋轉的吸睛帖子,也往往有著明確的、可操作的指示。

還記得曾經被包裝成“中醫食療第一人”的張悟本,就打出了要多吃綠豆等“包治百病”食物的旗幟。極明確而具可操作性。

綠豆是食物,難道吃著會不好麼?不是又是。

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不同,不同人的營養需求也不一樣。

那不是就很複雜了麼?是的,因為“好”的定義本身就是複雜的,不談劑量說毒性,就是耍流氓。

認知世界的根本矛盾,是世界的複雜本質,與人類尋求認知捷徑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科學家對於癌症的發生是否是隨機的,是否可預防的爭論一直在進行。這些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對於人類幾乎最關心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合適的解答。

對於我們普通人,把隨機性納入自己日常的思考框架,是一種對複雜性的敬畏。

然而,如果一切都那麼隨機,如果人生難以掌控,那我們會不會陷入習得性無助,人類還能夠做些什麼呢?

4. 堅持,把頃刻變成永恆

我們還有許多可以做,當然取決於每個人對“許多”的理解。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一位醫生的自傳,他叫保羅,在35歲的壯年不幸查出患上了四期肺癌,並於37歲離開了人世。

作為一個醫生,保羅非常明白,在這個年紀患肺癌的機率,在全世界只有萬分之0.12。

為什麼是我?保羅也深感命運的不公。

保羅付出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孜孜求學,終於獲得了理想的學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正要大展宏圖的時候啊。

保羅版本的認命,是作為醫生,在醫療手段最先進的美國,有著得天獨厚醫生網路的他,接受了自己生命即將終結的事實。太難了,但此刻怨天尤人又有什麼用呢?

保羅沒有時間消沉,因為餘生的每一天都是和命運賽跑。

保羅版本的不認慫,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全盤的反思,並立刻行動起來,從成長、學業、事業、家庭各個方面入手,寫了這本生命思考之書。

書接近末尾,保羅用輕柔而堅定的聲音,清楚明白地說:“我準備好了。”

雖然醫學沒能挽救或延長保羅的生命,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把生命變成了永恆。

5. 寫在最後

《南史·範縝傳》有云:“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中。”

南朝齊梁時期的哲學家範縝,早已洞悉人生之隨機性,尊貴卑賤並非人力所能控制,人老病死也不是強求可以改變的。

這種釋然不是虛無主義,而是一種認命之後的灑脫。

雖認命,但絕不認慫的態度,是一種對生命的執著認真,一種分辨“無法改變”和“可以改變”之事的大智慧。

願天下善心人能夠都能夠與人生的隨機性講和,放下妄念,尊重本心,在難以改變的命運中,盡全力釋放自己的光。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54歲離婚男人自述:再婚難,找個不圖錢的女人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