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和老闆提加薪,你會做些什麼準備?
我猜你會選擇一個恰當的對話場合,約定一個方便的時間,整理自己的表現......這些都是對的,但都不是根本。
溝通的根本是用風格,形勢,分歧和目標建立溝通的策略框架。
風格:瞭解自己的風格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在街上走,你們同時發現就在不遠處,地上有100元人民幣,如果是無主財產,你們可以自由分配的話,你會怎麼處理?
請你先思考一個依賴自己直覺與經驗形成的初步答案。
我猜測,你會是以下五種答案中的一個:
第一種,他們會加快步子拼命上去撿錢,撿起錢後趕緊揣到自己的兜裡,然後說:我先看見的!
第二種,撿起錢了,然後和對方說:你說咋分就咋分,以你為主,咱倆關係那麼好,我絕不還價!
第三種,跟對方說:咱們來聊一聊吧,這錢怎麼分?是50:50呢?還是49:51呢?這種人在具體數字當中找均衡,希望尋找到雙方都接受的一箇中間點。
第四種,假裝根本沒看到這個錢,心裡面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千萬不要介入這種特別無聊的爭端。
第五種,對方說:“這錢也不多,分了也就一頓飯錢,我們要不聊聊,能用這錢來乾點啥?”
這五種行為代表了五種溝通風格:
第一種:競爭型。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群人,和這類人相處多少會感到不自在。
第二種:退讓型。這類人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和他們相處,別人是很愉快,但自己心很累。
第三種:妥協型。面對糾紛時,大家各退一步是常見的做法。雖然能達成協議,但彼此心中往往不是很痛快。
第四種:迴避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說的就是這類人,他們給人的感覺是冷漠。
第五種:合作型。他們關注創造增量,讓雙方都獲益。
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是哪種風格,那麼你可以做“TKI衝突風格測試”,瞭解你的溝通風格。
你猜猜,哪種風格最不討人喜歡?
我猜你認為是競爭型,但據統計,大多數人最不喜歡的是迴避型。迴避問題的人在自己看來是避免了爭端,但在別人看來,你不願意解決問題,讓這根刺一直紮在你們心中。我們儘量不要回避問題,讓扎破的傷口越來越大。
你喜歡哪種風格的人和你溝通?
我猜一定是合作型。所以,反過來想想,如果你是合作型,那麼別人是不是也會更喜歡你,更願意和你合作呢?
形勢:認識當前的形勢
瞭解自己的溝通風格後,我們要認清當前的溝通形式。溝通形勢決定了溝通方式,正確的溝通方式能讓溝通事半功倍。一般有三種溝通形勢:
第一種:決定權在對方手上,如果對方say no,你也沒什麼辦法。典型的場景是銷售。
這種情況下,正確的溝通方式是說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中提出了六個說服的要素:互惠、稀缺、從眾、權威、一致、喜好。
第二種:決定權在第三方,只要第三方認同你,你就贏了。典型的場景是辯論。
在奇葩說的辯論賽場上,奇葩們時常辯論的臉紅耳赤,完全無視對方的證據和理由,而時間一到,他們就各自坐下,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場下又會是很好的朋友。對此,我時常困惑,他們說的真的是他們想的嗎?其實,他們關心的不是事實和真相,而是說服觀眾。
第三種:決定權屬於你們對話雙方,單獨你們任何一方都無法達成目標。典型的場景是談判。
談判是溝通中最常出現的情況,討價還價是談判,解決糾紛要談判、協調合作更要談判。談判中最重要的是釋放善意,交換資源,達成協議,創造1+1>2的價值。
簡單說,在行動前,你要判斷誰求誰,誰更需要誰——據此,再選擇溝通的方式。不過,我們可以主動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溝通形勢。比如,和老闆談加薪。看起來,這是一次說服,決定權在老闆手上。但如果你工作能力不錯,業績很好,那麼你去要求加薪,就能變成一場談判。甚至,如果你對公司來說不可或缺,外面的公司拼命想要挖你走,那麼就是老闆要說服你留下了。
分歧:發現彼此的分歧
然後,我們要關注一個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問題:發現彼此的分歧是認同分歧,還是利益分歧。
認同分歧源於彼此信仰和價值觀上的衝突,這類衝突無法透過協調利益進行化解。解決這類衝突的方法是講故事,講自己的故事。人天生就愛聽故事,明星八卦的傳播力遠遠強於任何其他資訊。故事能吸引對方走進你的世界,體會你的感受。這時,同理心才能出現,分歧才能彌合。
認同衝突時,彼此都是不理性的,很難靜下心來好好溝通。這時最好找一個衝突調解員,幫助你們調節情緒,掌控對話。
利益分歧是最常見的分歧,比如前面的例子,你和朋友同時發現地上有100元,兩個人分錢,你多拿一些,他就少拿一些。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國家爭端,都有利益分歧的影子。
怎麼解決呢?例子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創造價值的增量。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模式,不改變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避免了動既有利益集團的蛋糕,讓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當新的分配模式展現出巨大效益時,舊的分配模式就不得不改變或者被淘汰出局,進而實現了全國的變革。
目標:設定溝通的目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設定溝通的目標。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段寓言式的對白。愛麗絲髮現自己正處在妙妙貓現身的十字路口。
愛麗絲問貓:“請問,離開這裡我應該走哪條路呢?”
貓回答:“這主要取決於你想去哪兒。”
愛麗絲說:“我並不在乎去哪兒。”
貓打斷她的話,迴應道:“那麼,走哪條路都無關緊要了。”
是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那在溝通中,你就不會清晰地知道何時該說“Yes”,何時該說“No”,從而進入一種進退失據的忙亂狀態。
另外,設定善意的共同願景有助於達成共識。
湯普森(Thompson)與德哈波特(DeHarpport)兩位心理學家在1998年的研究中就發現,將同一個談判過程標記為“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之目標,或是“博弈殺價(Bargaining)”之願景,性格類似的當事人在進入不同情境後的行為風格便完全不同。
在解決問題的目標設定下,人們會表現出更多合作、理解與協同;而在博弈殺價的情景中,人們會表現出更多的對抗、堅決與衝突。
所以,設定善意的、共同的願景,強調“我們”,而不是“你”和“我”,能幫助雙方,架構一個更具建設性的對話場域。
總結:
通過了解自己風格,認清溝通形勢,發現彼此分歧,設定溝通目標,我們能把握溝通的主脈,為接下來的溝通做好準備。
溝通風格有競爭、退讓、妥協、迴避和合作。迴避是最讓別人頭痛的一種,儘量不要回避問題。合作能創造價值,最讓人喜歡。
溝通形式有說服、辯論和談判。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處於溝通的有利位置,避免把自己命運放在別人手上。談判是最常出現的溝通形式,目標是合作雙贏。
溝通的分歧有認同分歧和利益分歧。認同分歧需要故事,透過故事讓對方產生同理心,分歧才能彌合。利益分歧要透過合作,創造價值。
溝通的目標要清晰和善意。清晰的目標能避免溝通的失焦,善意的共同願景能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幫助我們達成共識,實現雙贏。
合作雙贏是貫穿始終的目標。懷揣著一顆合作雙贏的心,才能更容易形成共識,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