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從前慢》
古時候沒有手機、電話、網路的日子,好友之間透過書信交流。一封信送出去,翹首以盼好久,我們才能收到彼此的遙遠的但厚重的心意。距離並沒有成我們阻隔我們之間的屏障,反而,因為距離,我們願意慢慢地等待,等待那來自遠方的心意。
今天我們很多人沉浸在喧囂中,注意力被眼前的一小塊電子螢幕所吸引。還記得我們上次沉下心來讀一本書是什麼時候嗎?還記得那個抱著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籍如飢似渴的少年的嗎?我們甚至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慢下腳步,仔細感受風的味道。
很多人忘記了自己,不知不覺自己為什麼會走的這麼快,一切想要快速完成,想學一門技能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速成的方法。走著走著忽然忘記了自己也是曾經一頭扎進書籍中,讀的津津有味的那個小孩。當我們漸漸長大但卻忘記了一件事——讀書仍然是這世間最美好的事情。
在這個人人日益浮躁的日子裡,我仍然有這樣的願望,希望在以後的每個日子裡都有書可讀。
《書店的燈光》這本書是一本關於書店的文藝隨筆。作者劉易斯·布茲比半生與書相伴,他在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書籍的歷史,閱讀的啟蒙,人與書的故事。講述了書店為我們營造的一種獨特的溫暖氛圍,並對比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給實體書店帶來的衝擊,訴說了書店所面臨的未知的但絕不可替代的角色。
《書店的燈光》一定程度上,是他對書店的回憶,除此之外,他還同讀者介紹了書與書店的歷史。就像書名《書店的燈光》一樣,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有一盞暖黃色的燈,照在前方略顯迷茫的小路上,讓我們領略到“在人群中獨處”的快樂。
01書店——最美好的地方若說書店的特點,書中的這句話最能夠體現:“書店的這種行業性的閒適部分來自它所銷售的商品——書不是那種急功近利的產品,它們需要時間;寫書很慢,出書很慢,讀書也很慢。”慢是書和書店的特點,也正因為“慢”的特點,書店的存在讓我們的心靈在這物慾橫流極其浮躁的世界中,仍然能尋到一塊溫暖的不被人打擾的地方。
如同作者所說:你可以隨意進去一家書店,不被打擾的待著,在角落的書架,翻著你喜歡的書籍。但你不能去百貨商店每週去試一件衣服,但你並沒有打算買它。你也不可能去其他快消零售店裡只試不買,這樣的行為,大多數店員可能表面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心裡可能暗暗的滿是不待見,心想這位顧客為什麼只試不買。
“書店不限制你的逗留——它本來就是供人流連的地方,時間長短由人自便。”
在書店裡面沒有催促的聲音,沒有急匆匆的行人,走進任何一家書店,大多數在那裡“尋寶”的人看上去都會是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態,彷彿那一刻世界上只剩下自己。
書店是商店,但是它又不止是商店。它彷彿是一座儲藏著古今中外瑰麗寶藏的大廈,裡面的一切都為那前去“尋寶”的人敞開門楣。
書是商品,但是它又不止是商品。它裡面是每一位做作者傾盡心思寫下的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和每一位作者對話。
“當書店開門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隨之而來,當天的氣候,當天的新聞,接踵的顧客,成箱的書,以及那書中的世界。”
書店是我們與智者交知識與思想的地方。
書店的魅力就在於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書店從來不會限制你的逗留。因為“書店並不像其他零售店那樣關注時間和空間,因為在此不是大問題。”每個前來的人都會沉浸於此直至忘記時間,也忘記空間,好像進入到一個無人的空靈境地。
此間只有書和自己。
人若死後真的有天堂的話,我相信,那裡一定會有書店,有書店的燈光。
02書店——是奔波疲累人們的心靈棲息之地書店讓人流連,許多作家可能生命中都有一段時間在書店內流連忘返。讀《書店的燈光》時發現,在十八世紀的歐洲,當咖啡館和菸草風靡大陸時,咖啡館是作家、編輯和出版商的聚會場所。
因為“提神的咖啡和誘人的菸草相得益彰,可以讓人愉快平靜地坐上一天,頗適合與寫作、閱讀、長談,或臨窗發呆。”
到了現代也是,書店大多和咖啡店、奶茶店毗鄰。在今天有些大型連鎖書店還會在店內設定咖啡機,沙發、書桌供讀者休閒放鬆的區域。
譬如很有名的蔦屋書店,是一家位於日本東京代官山的Tsutaya書店,不僅有書、還有DVD和CD出租,店內還有星巴克。書店部分以三棟建築組成,總計藏書十五萬冊,影音館的DVD和CD出租約有十三萬張,此外還並設星巴克。書店之外,還有有其它如寵物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等設施,同時也不忘開發出公園綠地,為東京人營造出一處複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間。
蔦屋書店
自從蔦屋書店進入中國後,此間書店彷彿一夜之間成為年輕人心中流連的絕佳場所。許多人偶爾抽空前去打卡,體驗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有書、有咖啡、有CD,從容且享受。好像在這浮世之中,獨自享有一絲寧靜。這種以蔦屋書店為代表的文化方式成為了人們心中憧憬的方式。成為每個奔波在都市之中無暇顧及心靈的人們偶爾的一種娛樂方式。
但願每個人都能有這樣一個自己樂意卸下疲倦的身軀,給靈魂得以放鬆的美地。
03現代書店正在經歷的危機書店本身就不是一個功利的行業,不功利的特點卻導致它在今天這個功利的世界,略顯得有點勢單力薄。
網際網路的橫空出世對實體書店的影響是巨大的,以前我們會去書店找自己喜歡的書籍,但是現在只要你可以上網,你就可以輕鬆的點選,搜尋自己想讀的書籍,然後下單,不久你心儀的書籍便送到你家門口。購買方式從來沒有這樣便利過,但是在今天卻實現了。網際網路的另一大好處是它還會根據你曾經瀏覽過書籍的資料記錄,以此來計算你的喜歡,給你推送你應該感興趣的書籍。
這的確可以算得上一個好處,但是另一方面來看,一直給我們推送的是對自己口味的書籍,久而久之這難免成為一個弊端,我們所看的書籍都是一個認知領域範圍內的。我覺得單單看書來講,我們偶爾也需要看一點處於自己已有認知範圍外的書籍,這樣才會慢慢一點一點拓展我們的思維邊界,而不是我們一直只是在讀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去讀自己應該讀的東西。事實上我們應該讀的書籍,通常可能有點晦澀難懂,但是我相信,只要你勇於嘗試,就可以一點一點讀懂它。就像是自己喜歡吃的外賣吃習慣了,偶爾也要自己做頓健康有營養的飯來吃。不然對身體有害而無益處。
1、人們的購書方式改變
網際網路的出現對實體書店的影響是我們看得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上購書,而很少人再去線下實體書店,在書架之間一本一本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
而且慢慢地網上購書的優惠力度也越來越大,每個網路書店,趁著節日大搞活動,滿300減20的活動的每次節日你都能看見。可能出於人性的弱點,本能地以為這樣的活動確實要比線下書店便宜,於是加購了許多書籍。
可是直到書籍送到家裡的時候,有些書籍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甚至有可能是當時為了湊單而隨意選擇的一本。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書架上多了許多你原本沒有打算買的書,但是現在卻佔據了你書架的一角。
2、電子書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與因特網革命時的許多承諾如出一轍,當.com泡沫破滅時,電子書似乎也會隨著那些無中生有的其他概念一起死亡。”
這是毫無疑問的。
因為電子書佔據的空間更小,他只需要一臺輕便的裝置,甚至現在手機上就能實現閱讀經典書籍的需求,儘管那對眼睛不好。
人們更多的選擇看電子書,它輕盈,便攜,到哪裡都可以隨身攜帶
“電子書閱讀器是一個手持的使用電池的裝置,可以一次下載一本或幾本圖書,讀者可以免除翻頁之煩。”
電子書有它的好處,就拿便攜和存放空間小來說,紙質書可能遜色一點。而且網際網路的搜尋功能實在是太強大了,在豆瓣上,隨意搜尋一位作家,這位作家生平出版的所有書籍都會展現出來。
豆瓣作為國內一個成熟的包含圖書、電影、音樂唱片的文化藝術網站,內容很全面也很成熟。
我們不僅在網站可以搜尋到自己喜歡的作家的書籍資訊,還可以看到每週的新出版的書籍資訊。還有經典書籍排行榜,比如每年的圖書排行榜就很吸引人。還有網友羅列的各種書單,不得不說資訊真的很全面,很豐富。
3、網際網路為我們帶來便捷,但書店和紙質書籍永遠不能被替代
儘管網際網路給我們巨大的便利,但這也擋不住人們對紙質書,對書店的喜愛。
“讀者對這種技術的魅力有所牴觸,因為沒有找到勝過紙質圖書的優點。這種牴觸主要來自計算機螢幕閱讀消遣的不適,即便這是另一種螢幕。”劉易斯這樣描述人們對電子書的態度,儘管電子書很流行,但是仍然有人樂意選擇翻閱紙質書,樂意親自去書海徜徉。而不是隻把目光侷限在眼前的一小塊螢幕之上。
劉易斯對比坐人們坐在書店的沙發椅裡看書,他風趣地將網上閱讀,瀏覽書籍這種消遣方式比作是人們待在自己喜歡“電子椅”(e-chair)裡。
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便利,這種便利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紙質書的閱讀體驗更是不可替代的。
今年偶然看到網上說深圳的誠品書店將要永久打烊,心中不免一絲遺憾。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在網際網路大軍中的衝擊中,失去了最後一隅戰場。
儘管網際網路給實體書店造成不小的衝擊,但是書店是永遠不可能被替代的。
04最後伊利亞斯·卡內特曾將咖啡館描述為我們“在人群中獨處的”的地方,劉易斯認為也適合於書店。
劉易斯說如果假定一個人從5歲開始起每週讀一本書的頻率計算,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一生也只能讀3900本書。這個書籍遠遠低於現今世界已出版書籍的總量。
雖然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是如同劉易斯講的一樣:“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保持下來的東西——書店承載得正是我們對那些未被計算機和大賣場替代的傳統感情。”
那種觸控紙質圖書的輕柔觸感和其中油墨香氣是網路和電子書不能替代的,還有書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怎麼能在電子書裡夾上一朵野花呢?”
希望我們都有書可讀,我們並不孤獨,請享受每一個“在人群中獨處”的時刻,享受每一秒有書籍陪伴的時光。借用書中的那句話:我們並不孤獨,書籍是我們的朋友。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