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慢慢~
我們從出生後,覺醒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充滿了好奇心和學習欲。
按道理說,這會讓我們對學習充滿了興趣。
但事實是,更多的人,在上學後,卻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因為學習慢慢變成了一樁交易:
為了成績、為了上大學、為了找到好工作、為了生活幸福,你必須要努力學習。
學習變成了獲得獎勵的一種行為,而為了這樣的獎勵,似乎吃再多苦都是值得的。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那些只是追求外界強加給自己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 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內在動機》的作者是自我決定論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 德西,德西透過30多年的100多項實驗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受內在動機驅動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他們做事都是出於自己的內在感受,感受到的都是動力;
而受外在動機驅動的人,做事是受義務、恐懼、獎賞、懲罰等外部力量的激發,感受到都是壓力,最終會成為外部因素的奴隸。
1、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為何獎賞會傷人?我們總覺得,正是因為有獎勵,才激發了我們的動力。
例如:
公司設立的各種獎金制度,就是為了讓員工可以更加努力工作;學校設立各種等級的獎學金,就是為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這種獎勵制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可以起到激勵作用。
但是你知道嗎?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獎賞是會傷人的!
作者德西和他的心理學團隊,做過一個叫「索瑪拼圖」的實驗。
實驗物件被分為兩個小組,分別去玩一種叫做索瑪拼圖的遊戲。
不同的是,其中一組研究物件每拼出一個拼圖,就可以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另一組卻沒有。
當實驗時間結束,工作人員離開後,研究物件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工作人員觀察發現,有獎勵的那組,不會接著玩拼圖;而沒有獎勵的那一組,卻會繼續玩拼圖。
獲得獎勵的那組人,一旦沒有獎勵,他們就不玩了,他們變得像是為了獎勵而玩,而不是出於自己的興趣。
也就是說,獎勵的作用可能是適得其反的,它可能會破壞我們的內在動機,讓我們的行為變成「為了獲得獎勵而做」。
當我們太過於重視這些外在的獎勵,就會「自我捲入」,也就是把自己的價值,依附在這些外在的獎勵中。
例如,一個堅信自己就是為了冠軍而生的體育運動員,他就會自我捲入「冠軍」中:
獲得冠軍就會開心,否則就會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從來不會去享受體育運動過程的快樂。
想想我們有多少人是處於「自我捲入」的狀態中呢?
工作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價值感,賺更多的錢;
學習只是為了滿足被稱讚的虛榮心……
而有研究表明,人們為了謀求外部獎勵而做事,和出於內在動機而做事相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低一些。
例如,學生為了達到高分獲得獎勵,就會臨時抱佛腳,在考試來臨的前幾天,透過死記硬背讓自己分數更高。
但當考試結束,這些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就會忘得一乾二淨,而真正的學習方法依然沒有學會。
當外部獎勵變成一個常態,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例如,只有在有獎賞的情況下才會去做;當獎賞沒有了,就會完全沒有動力了。
所以說,想要長久發展和進步,就要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
那如何才能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
作者德西在透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激發內在動力最主要的因素,首先要滿足人們的這個心理需求:自主。
2、自主選擇:激發內在動機的核心要素人格心理學家亨利·哈預設為,人們的自主感和自我決定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需求。
也就是說,當人們感受到,他們的行為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外部的某些因素強加給自己的,就更可能會感受到滿足。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女士患有高血壓,需常年服藥。
但這位女士總是不遵醫囑,忘記吃藥,讓自己經常出現暈厥、輕微中風和胸痛等症狀,吃了不少苦頭。
但是後來,她居然就變得能堅持記得吃藥了。
在經過詳細詢問後,發現她換了一個醫生。這個醫生讓她自己選擇了吃藥時間。而不是像上一個醫生那樣,囑咐必須要在早上吃。
這她覺得自己被賦予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
由此可見,當人們覺得做某件事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別人強制要求的,就會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讓我們願意花更多的精力去做這件事。
我們做一件事時,可以嘗試轉化為「自主選擇」模式,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讓自己更有動力。
當想要做某件事時,可以給自己多設定幾個「備選項」。
例如看書,可以選擇坐在書桌上看,還是躺在床上看;可以選擇早起看,還是晚上看。
例如領導安排的工作,可以提出不同的完成方式讓自己選擇。
3、識別障礙,實現真正自主在實現「自主選擇」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那些有意或無意的「控制感」。
特別是一個人感到有壓力的時候,就會無意識地把這些壓力「傳染」給別人。
作者德西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選了一批授課老師,並把老師分成兩組,一組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你有責任確保學生獲得高分。”而另一組卻沒有。
結果發現,在接下來的授課環節,被提了高分要求的老師,所講的話,比其他老師多出了兩倍,特別是類似「應該」「必須」這樣控制性的語句。
而當我們的壓力過大時,也會對自己傳達這種控制思維。
例如當自己完不成任務,或者覺得自己不夠自律時,就會攻擊自己:“你應該自律。”“你必須要完成。”
當我們被自己的這種控制思維佔據時,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自主,更別說會激發內在動機了。
怎麼辦?
首先,接納自己並沒有那麼強大,也沒有那麼完美,有時候不夠自律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其次,可以把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逐個去完成。而不是一開始就給自己制定超高目標,給自己太大壓力。
還可以在內心給自己培養一個「辯護者」的聲音,當感受到失去自主、被控制時,就讓這個聲音為自己抗辯。
4、寫在最後什麼才是真正的自主?
作者德西認為,當我們的行為來自於自己真正的選擇,當我們的行為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時,就是真正的自主。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獲得真正的自主,激發內在動機,擁有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