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和父母獨處了一段時間,他們小心了很多,也對我的能力越發不服了。
我愛攝影,父親攝影技術不如我,不反思自己的技術,就愛各種挑我的刺。即便是在外人看起來不錯的作品,他也要挑出毛病來,技術不如我也要在專業問題上顯得比我辛苦,比我能力要強。不反駁他就顯得開心一點,稍稍反駁他就把頭一扭,不說話。
母親就更奇怪了,有一回我修自己的腳踏車,她在旁邊看,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她嚴厲的說這不行,那不行,方法錯,不可能。
我沒有反駁,只是耐心把車慢慢修好等到快修好的時候,她好像看不下去了,直接就走了。
兩人在一起更加厲害了,做的好的地方他們覺得不夠完美要挑刺,做的不好的地方,他們就開心的指責你。是真的,開心的指責!
想讓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如他們,也總是很喜歡和我說他們當年有多厲害,多有成就,有多辛苦,讓人感覺你不如他們的萬分之一。
類似於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小到大,嚴重程度隨著能力的增長而削減,而現在的我已成年,能力已經完全在他們之上。
為什麼會這樣?
似乎作為父母,在子女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並沒想著要和子女站在同一方,一起來把問題解決,反而跟著問題來壓制子女?
這樣的父母的內心只有權力高低,沒有情感的珍惜與關懷。
而諷刺的是子女能力越弱,他們卻看不起,越不會珍惜子女,能力強大以後他們才會有些許珍惜的感覺。
這種現象,我個人把它叫權力偏執型人格。即,內心只有強弱對比,並希望在任何事件上行駛自己的權力,並用強弱對比來衡量一切。
他們喜歡把這叫做挫折教育,叫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實際上他們不但從沒耐心教育過,還很耐心的打壓過。
所以這樣的挫折教育真的有用嗎?
真沒用。
試想,假如一個老好人的心裡只有權力緯度,只有高低對比,對誰有感情也是建立在我不如你的情況下,那這些老好人的內心得有多陰暗?
他們對比自己強的朋友心懷羨慕的同時,一定也會想著要超過對方,而一旦超過對方,就完全看不上對方了,往日的朋友就成了下屬,因為你不如我,你就不配得到我的尊敬,但你是我朋友,我要控制你讓你按我說的來。
而那些眼裡只有利益和強弱的人,看起來似乎在和人的攀比裡一點點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實際上他們失去了許多能共贏的盟友,而要比強弱,永遠都有比不完的高峰。
從另一方面來說,只在乎強弱的人,心眼往往小,小到對身邊每一個人的成敗細節都銘記於心。誰比我厲害,誰嘲諷了我,誰比我弱,我該怎麼操控他們……
然後他們會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越看重利益,就越斤斤計較,就越沒有朋友,得到的利益也就侷限的非常小。
但他們在外面是老好人,不會直接表達出不滿和憤怒,或者說外面的世界根本沒發讓他們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權力。
畢竟,成人的世界裡攻擊和被攻擊都是有尺寸的,而自己能力有限,所以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會對外人格外的好。
實際上,在面臨攻擊時,他們沒法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好只好被動的表達,或者用所謂的以德報怨過分對你好,來引起你對他的愧疚感,來間接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但在家面對一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孩子時,他們可以藉著親人的名義,把內心的控制和負面情緒都發洩到了孩子身上,還找個挫折教育為藉口,讓孩子去做完全沒學過的事情,站在一邊很開心的挑毛病。
若是面臨晚輩的指責,他們會說自己是長輩就是比你懂得多,就算說的不對也是為你好。
多麼畸形的愛!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和有些心理有愛有光,同時自我獨立,人格飽滿的朋友相處是最沒有壓力的。
他們理智的處理一切,又不乏對彼此關係的認識和包容。
在面對利益時也懂得基於情感層面去理性的分配利益,達到大家都對這份理性心服口服的地步。這樣一來,關係被祝福,朋友間彼此又近了一步。
而面對以上的老好人,你會發現他們通常文化水平並不是很高,甚至還是個巨嬰,總是在找機會滿足自己的全能自戀,就像在內外的環境裡去找一個無條件滿足自己的母親!
因此,帶著這樣的認知,他們容易把情感和利益混雜在一起。
用利益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付出的情感來獲取利益,因此他們也總陷入一團漿糊的狀態,一旦行有不得就陷入暴怒或被動攻擊。
當面對不如自己的人時,他們可以盡情的打擊和控制,以此來顯得自己對對方的在意於關心;當面對超過自己的人時,對外他們極力討好,試圖用過度付出來間接的控制能力比自己強的物件,對內則是用貶低和否定來面對對方,因此來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找一個關心對方的藉口。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是在關係裡一起來面對問題,而不是帶著問題來面對關係。
他們對人好是因為內心的良知,在面對剝削和控制會毫不猶豫的反擊,並守住自己內心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