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現在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單一的人格、同一的狀態。多元的、活潑的、預料不到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少。你想去做一件事,就去做,這都是自己要去決定的事。你不要指望任何人能幫你:社會、家人、朋友。有一件事你喜歡得要命,非做不可,那就去做。你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是為了讓別人高興。很多事你拒絕和接受,其實是一回事。18歲那年,我到了部隊。凡是能用錢買來的時間就是便宜的;凡是能用時間換來的注意力持續就是有價值的。如果從生活現象出發,你會發現自己被多少大坑環繞,它們有著極其正常、合理的面孔,甚至也會在短期帶給你很多好處,比如幫你在人群中找到了所謂歸屬感——湊熱鬧就好;比如替你省去自己做決策的思考——隨大流就好;比如帶給你一些成就感和安慰——幫別人瞎操心就好。但是從長期來看,它們破壞了你獲得並積累成長能力的最重要資本,注意力。

與注意力相比,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本質上不屬於你,你只能試著與它做朋友,讓它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人生其實是公平的,因為你的注意力確實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棄。所以,那結局是好是壞,其實真的是你自己選的。如此看來,很多人的敗局很早很早就已經定下來了,因為幾乎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已經養成了四處浪費自己注意力的習慣,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點點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這樣的人若是能夠成功,天理何在?

發現問題是避免問題的開始。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註定是貧窮的,因為他們終生被收割,終生不可能有真正有價值的產出,怎麼可能最終變得富有?

就這麼簡單。不付出就無談收穫,要麼收割,要麼被收割,沒別的。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悲觀是從壞的一方面來觀察一切事物,從壞的一方面著眼的意思。悲觀主義者無時不料想事物的惡化,惟其如此,所以他最積極地生活,換言之,最不為虛幻的希望所誤引入歧途,最努力地設法來對付這醜惡的現實。悲觀不等於消極,它只是意味著認清生活的端地,獲得面對黑暗的能力。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

​所以,承認人生的悲劇性並勇於戰勝人生的悲劇性,這是一種覺醒後的超越。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沒有隨波逐流的理由。愛,無論怎麼樣都在那裡,與生俱來,但愛的能力是要歷經學習和修煉,才得以駕馭的能力,有了愛的能力,才會去愛自己,並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愛你的愛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邊的人,允許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心中的那個他。不要再用愛的名義殘忍的撕裂你的愛情、親情和友情。

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一個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離之圍牆的能力,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和感覺,但他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

有沒有愛的能力,最大的區別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是自私、佔有和綁架,自我而狹隘;用他人的方式去愛,是無私、付與與關懷,博大而有境界。

孩子是一面鏡子,孩子的面孔,能照出他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牴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係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係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線。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裡會接收到這個資訊,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習慣都是父母教出來的,父母不經意間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在孩子身上,不論是缺點還是優點,都無一例外地會從父母的身上找到痕跡。當你自身變得好脾氣好態度好面容,你的孩子自然會跟上來。嘿,傻瓜,別再一直盯著微信等ta回覆你的訊息了,也別再一聽到手機響就覺得是ta回給你的電話了,所有你聯絡後沒有得到迴應的人,所有從不主動找你的人,並不是ta有多忙,ta有多少沒處理完的事情,只是ta真的不在乎你,所以才會忘記迴應你。因為你不重要,根本沒有引起ta的注意。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人怎麼才能讓倆兒子覺得公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