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從一出生就是有差別的。

有的人家庭家庭生活條件好,能夠容易的享受到一般人要努力很久才能得到或者得不到的東西;

有的人教育很好,所以從小就不同尋常,與生俱來;

而有的人,可能還要經受原生家庭的痛苦,與生活、家庭、自我抗爭;當然這些都是外在因素所致,無可避免。

於內在來說,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

我雖然經常浪跡在網路上,但不敢去輕易去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我對輸出價值觀毫無興趣,我知道認知邊界不可跨越。

是的,認知的邊界是不可跨越的。

所以很多人授課、演講、交談、人際關係處理,不太可能的去觸碰別人的認知邊界。其實,他們想要輸出價值觀,就是把你願意相信的東西,換一些高大上的說法,然後重新說給你聽。

你以為被說服了,其實你本來就相信。

你以為你發現了,其實你現在就經歷。

如果你對他們說,在新的一年裡,“電梯模式”已不在,現在開始的是“攀巖模式”,那他們眼睛裡一定會閃出淚光。

其實只需要簡單說一句,日子本來就不容易,就很好。

所以他們就是這樣自己承受著,可能他們覺得這樣平實的表達,配不上口袋巾,袖釦和戧駁領的西裝。而如果你表達一些他們說不出來的詞,談他們說不出來的感受,那麼可能他們在關了燈後,無法入眠。也許今天過去了,愁緒還沒走,那明天又難免會出現新的憂慮。

不僅失敗,而且要獨自承受失敗。

不僅失望,而且這失望難以訴說。

心力憔悴,只希望拖一天是一天。

日子越來越難。

所以披掛起來,鮮亮上場,用精緻的詞彙包裝好他們的痛苦,然後還給他們,當做自己的牌匾,在他們的淚光中借勢而長。

他們長久以來累計了的痛苦,索性就在他們的痛苦裡跳著踢踏舞,用高深的詞彙,凝重的神色、深刻的語氣和情感豐富的文字,一個節拍一個節拍有節奏地砸出來,這是真正的巧言令色。

古往今來,這都是真正聰明的思維模式。

你可以在認知的範圍內輸出價值觀,去說服一個人甚至改變一個人,但前提條件是你們有共同的認知,有交集才會產生火花。

如果你足夠聰明,你懂得利用這個共同的認知去說服、改變他人,那你是優秀的。但是在價值觀的交際點,往往會發生衝突,因為沒有共同點,往往衝突會很激烈甚至六親不認,最終以暴力的形式收場。

處理認知邊界最好的辦法,是止步,適可而止,而不是跨越。

這就是所謂“客戶群”概念的由來。不同認知邊界的人,就構成了不同的客戶群。

總的來說,每一種價值觀的輸出,都是在迎合特定認知的人群。

如果這個特定的人群大,需求強烈,活躍度高,那麼就是一種好的價值觀,至於這符不符合道德,好是不好,他們都不會在意,因為他們相信。

很多認知不獨立的人群,如果他們想要改變一直遭受的人生的需求,那麼他們需要時刻都有新知識輸入以及融入自己的思考,這樣或許會成為信仰或偶像。在你輸出的時候,你是否注重自己的情緒、思考和技能。當然你也可以不用強迫自己認知獨立,因為假手於人更為輕鬆,不用太辛苦。

人除了要認知獨立、生理獨立,還要情緒獨立,思維獨立和技能獨立。情緒獨立,就是你能獨立處理自己的恐懼、喜悅、悲傷、自卑、自信以及期待。

通常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情緒獨立。

我經常在和人們交流觀點時會容易情緒激動,不是因為我問惱羞成怒,而是因為身體本能,這點我經常下意識的去剋制,但仍然無法收放自如。

超級演說家樂嘉,他是研究人性格色彩的。在舞臺上盡然因為選手的演講與其他導師爭吵起來,儘管他是研究性格色彩,卻也無法做到情緒獨立。

實際上要做到情緒獨立,就要正確的正確對待外界事物的影響,不受其牽制。

思維獨立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後天接觸環境,接觸人慢慢培養起來的。但不乏有一些有很高天賦的人,他們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很快就能意識到自我,思維直接獨立。

技能獨立,就是能夠自己能夠獨立的使用工具,且能夠將這個技能發揮到極致,能夠創造價值。通常學習技能需要花時間,如果有方法論和途徑,有練習和強化,那麼學起來將非常快且效果會得到增益。如果沒有,那就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花更多的時間去做,雖然非常枯燥,但是卻非常可靠。雖然非常可靠,但又很少有人可以堅持做到。

因為真正的努力,其實超出了大多數人對於這個概念的認知。

霍金和史鐵生不幸失去了生理上的獨立性,他們如果沒有護工或者藥物的支援,可能活不了多久。但他們的情感,思維和技能的獨立性又是如此卓越,令他們在精神世界永恆地強大。

但是更多的人,雖然擁有最自然就能獲得的生理上的獨立性,但是卻沒有建立情感,思維和技能的獨立性,或者大多不能完整地建立三項,所以實際上,他們雖然非常平順而從眾,但其實也非常固執和孤獨。

如果沒有建立起這三者的獨立性,那麼就會非常依賴外界事物來填充自我。例如煙癮,酗酒,情色,亦或者強迫症(不論是強迫性情緒還是強迫性行為);許多不完整的人,總會依賴一些外界的事物,來支撐起那無法獨立的精神世界。能夠做到這些獨立的人,少之又少。

很多人都是缺胳膊少腿,都有些不獨立,這屬於正常現象。

但如果這些都無法獨立,或者完全缺失,那可能是一種心靈的殘疾。像是生理上的殘疾一樣,總需要藉助外部事物行動,或者很需要得到外部的認可,才會生活的更好。

一旦得不到,當然就加深了內心的孤獨,一旦不能穩定地得到,也就增加了內心的不安全感。問題在於,只要是外部的,就不能保證時時和穩定地得到。

所以只要是不能認知獨立,就肯定會有孤獨感,會有不安全感,會引導他們去依賴一個外部的“權威”。

猶如偶像就要裝裹金身。

且不管現在你是何樣子,沒關係的,如果你認知裡有這個印象,那就嘗試著向前走一步。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14歲彼此看過一眼,相逢卻已是不惑……還好,我們依然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