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昨晚睡前刷短影片,看到一則新聞,一個看年齡大概70歲左右的大爺戴著口罩和帽子,戴著清潔手套,在打掃著清潔,眼裡泛著淚光,對著鏡頭說著:“你不會掙錢了,兒子不會孝順我,吃個飯租租房能剩一點,錢都拿給兒子用了,年齡越來越大,越掙不到錢了,以後要生病花個兩萬三萬,估計他連一萬都不會給……”。

看著很心疼,回想起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很少會有看到老人養老,子女不孝順的情況,而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反而經常在網上或者現實生活中看到老人養老的一些不理想的情況。

這究竟是因為“溺愛”還是其它原因?……

曾經看到這樣的一個情況,女兒已經馬上奔三了,逢年過節回家大都是空著手,作為已經工作好幾年的社會成年人,春節回家不是給父母買禮品,給紅包,反而是問父母要壓歲錢?試想一下一個快奔三的成年女性除夕問父母要壓歲錢是一種怎樣的場景……

而之所以這樣,或許除了父母的溺愛之外有些事情在父母身上也看得到影子……

比方她50多歲的父母經常回奶奶家也是順帶一些吃的回來,生日,過節80多歲的奶奶還得給50多歲的兒媳發紅包,當這種“啃老”在父母身上表現得淋漓精緻的時候,難免小輩會“言傳身教”……在她眼裡,父母都是經常這樣去往奶奶家拿東西的,她從父母這裡“拿”一點也理所當然了……

很多時候父母太急於奉獻,不給自己留底牌—也就使得子女認為理所當然了,天涯裡有一個帖子,是女孩哭訴因為和嫂子有矛盾,嫂子想把她從父母給哥哥婚前買的房子裡趕出去,原來她還沒結婚,和父母哥嫂住一起,房子是父母全款給哥哥買的婚前房,寫的哥哥一人名字,後來嫂子為了工作方便又讓公婆也就是她父母拿出存款做首付給買了二套房,而自從父母從鄉下搬來城裡她就一直和父母住在給哥哥買的婚前房子裡,因為和嫂子有矛盾,嫂子想讓她搬出去……

“不急於奉獻”和“言穿身教”也許就是晚年生活的些許保障……

我的一位隔房的爺爺退休前是老師,收入待遇都還不錯,有五個子女,退休後他就和老伴生活,很理性,很少去自動貼補小孩,小孩成家後都各自做家庭建設,除非遇到孩子家裡確實有困難需要搭把手,才幫忙一下,平常都是盡力和老伴獨立的生活,後來老伴離開了…,

他輪流和子女生活,自己保管退休金,每個月固定“意思”上交一點生活費,子女覺得他不偏不頗,相處得十分融洽,一直活到90多歲高齡……或許這就是他在處理和子女關係時並沒有“急於奉獻”,因為他知道“急於奉獻”一定就會讓子女認為理所當然,而多子女家庭更會有偏頗,從而引發矛盾……有的時候為自己稍微“保留”一點,反而是為了大家都好……

如果說隔房“爺爺”晚年的幸福是“不急於奉獻”的話,那高壽的外公就是“言傳身教”做的比較好,今年快92週歲的外公一共有8個子女,現在住在我六姨家,由六姨和姨夫照料。外公也沒什麼積蓄了,因為前些年為了貼補唯一的孫子花了大筆積蓄,但是八個子女還是很孝順他,每家每個月出幾百元固定給外公做生活費,所以外公現在過得也還很幸福,有時候我在想,晚年的時候他手上已經沒什麼積蓄了,為什麼在如今“崇尚金錢物質”的年代還能被子女孝順的供養,過得比較幸福了,我想想大概是他的“言傳身教”做得比較好。

外公年輕時是村裡的隊長,在那個貧瘠饑荒的年代,他從不假公濟私,都是先管村民,再考慮家人,對於八個子女,他也不厚此薄彼,努力種地幹活養活他(她)們,再艱苦的歲月裡也沒有放棄哪一個,都是靠自己一雙手打拼,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過著生活,或許就是這種“偉岸”的形象深深印在子女的腦子裡,現在幾個小孩都對他很尊敬,孝順也自不必說……

就像有家長煩惱孩子每天都玩手機,有靈魂拷問說首先做到自己不玩手機……

的確,父母對待每件事情的態度都像碎片一樣積聚孩子的腦海裡,而拼接起來,就漸漸行成孩子將來處世的方式和世界觀,回到片頭的老人,也許他要不就是太急於奉獻給孩子,也或許孩子從小也從他身上看到了各種印記,因為有今天的結果發生,必定也會有當初的些許緣由吧,把一個孩子養大容易,但等待他成年後觀念形成想改變真的很難,而很多教育的開始或許就是大人在生活中每件小事的處理……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真的就是從“小”做起,因為每件小事,都是長大後的孩子獨立思考世界的參考標準……。

願“教子有方”願“老有所依”……。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感悟 | 人生的意義?何為痛苦/好人/自由/放下?如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