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把自己的這些感悟發給一個朋友看,他說他讀了沒感覺。但這些問題確實都曾困擾過我,現在寫出來,就當是給自己畫個階段性的句號吧。

兩部分:

知:思維上的轉變行:行動上的改變第一部分 知

1.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答案可能是以下其中之一,也可能都不是:

做有意義的事情並沒有絕對的意義,見仁見智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經受痛苦

我時常會思考這個問題,更準確地說,是時常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尤其是在特殊的日子,比如生日、年度總結、季度總結、月度總結等。

2. 痛苦為何物?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

怨憎會:總會碰到特別討厭的人愛別離:相愛的人總會分離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 得到的不珍惜不欲臨:想要躲避的事總會碰到

認識到痛苦的來臨,接受它,才能理智處理它。

朋友反問我:“給痛苦分類有什麼意義?” 是啊,分類是沒啥意義,但它能幫我認識痛苦。往常更多地是一味沉溺於痛苦,現在我可以先給它打個招呼:“嗨,某某某,你來了。”

3. 何為好人?

好人不是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好人,而是上帝視角的斷惡行善,它是有評判標準的,即: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不綺語、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遠離慳貪、嗔恚、愚痴(意)

不綺語:不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穢語

不惡口:不說髒話 不罵人不詛咒人

不妄語:說話誠實 不說虛偽誑騙的話

不兩舌:不搬弄是非

慳 qiān 小氣吝嗇. 貪, 貪婪

嗔, 生氣/不滿/怪罪. 恚 huì 怨恨/憤怒

愚痴:不明事理 不辨是非

我們的大量煩惱都來自於,自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覺得自己不應該遭受某些事情。

在某個切面上,可能會真的有好壞和對錯。但一旦在時間和空間上延展開來,或許會有所不同。當遇到煩惱和困境時,不妨換個視角。

4. 何為自由?

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真正的自由是能夠擺脫慣性。不得意忘形,也不失意忘形。

在很小的時候就學過“得意忘形”,長大了才知道,還有“失意”忘形。

5. 何為放下?

放下是對已有的不貪戀,對沒有的不希求。真正證悟的人,既有看破它的智慧,也有珍惜它的慈悲。

慈悲並不意味著懦弱,它包含了行動的魄力,比如體會別人的感受、願意分擔、願意付出。真正的慈悲,首先得有一顆柔軟、開放和勇敢的心。

如果沒有強烈的“我”和“我的”的概念,那麼“失去”的感覺也會淡化很多。人和事的遠去,不再難以接受,不再無法釋懷。

有時候,很堅定地自以為“看破”了一切,覺得唯我獨醒,卻忘了原來還有“珍惜”。淡化“我的”,逝去的永遠是“我們的”。

第二部分 行

1. 如何應對別人的冷漠和厭惡?

自己的快樂,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態度和反應上。要想獲得內心的安寧,就不要介意別人的眼光。知人性,亦自知。

我們做一件事情,並不是為了單純地滿足求知慾、或者獲得別人的讚許和認同,我們是為了遠離煩惱,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快樂。

再者,想要在世間立足,靠的是能力才幹、修養學識和道德人品。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我們不可能除盡路上的荊棘和瓦礫,但我們可以選擇穿雙鞋子。

人生路漫漫,平心靜氣很重要

2. 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

有一個禪宗故事,問曰: “我心不安”,答曰: “將心來, 吾與汝安”。想要安心,首先得找到心。

淡化內心的執著,讓生活簡單些、平衡些。學會放棄、投入和耐心地等待。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隨緣。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3. 如何對待許願?

許了願就要求實現,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只有小孩子才會這樣。我們不應該和神靈做交易,我們應該心懷感激。

相信,是一種開放的態度。它意味著願意放下成見,換個角度看待問題,這樣才有可能出現新的理解和見識。當願望落空時,在神靈的陪伴下,放下失望、恐懼和執著。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

我是一個幾乎不許願的人,或許以後,我會學著許願 :)

4. 如何修行?

見:知曉見解

修:內化知識

行:付諸行動

首先,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是想在世俗生活中安身立命,讓生活更美好?還是想遠離世俗生活,專注自身煩惱,尋求個人的解脫?還是追求菩薩心腸,為眾生的解脫而修行。

我們可以偶爾遠離世俗生活,大機率都是在家修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心平氣和、氣定神閒,不要被無謂的情緒和想法所控制,而是專注於解決問題本身。

修行的基礎是一顆善良的心,斷惡行善。人這一生,福禍相倚、苦樂參半。哪怕是讓身邊的一個人遠離煩惱、或是感受到快樂,都是有意義的。

重回“意義”,哪怕是讓身邊的一個人遠離一丟丟煩惱,或是感受到一絲絲快樂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心中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