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列幾個名詞出來。
社恐、抑鬱、內卷等。
這幾個名詞有個共性,即很容易被人接受以及認同。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名詞十分合理且恰到好處地解釋了“你不如別人”這一事實。
我們往往都會有一個困惑,經常是這麼表現出來的:
“為什麼我明明都這樣努力了,但還是不如別人?”
對啊,為什麼我明明都這樣努力了,但還是不如別人?但還是失敗了呢?
是哪裡除了問題呢?是我自己的問題嗎?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嗎?
你把上面我提到的那幾個名詞拿來解釋這些困惑,是非常合適的。
不是麼?
你看看下面這句話啊,
因為我抑鬱/社恐/參與了內卷,所以我這麼努力但還是沒有競爭過別人。
你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經常出現在你的心裡?
我們的認知告訴我們,只要你抑鬱/社恐/參與了內卷,那麼你大機率是會失敗的。
而且,這樣的失敗是會被人理解的,是會被人安慰的,甚至是會被一些人追捧的。
這幾個名詞就像是一個洗白機器一樣,你的失敗經過它們的渲染,彷彿就會不存在了。
而這個現象導致了什麼呢?
為了取得自我認同感或者避免挫敗感,亦或是為了避免競爭、避免努力,一些人會選擇聲稱自己是上面群體中的一份子。
甚至他們自己也這麼認為。
即,為了偷懶或者為了不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或者挫敗感,他們自願選擇了被這些名詞打敗。
就彷彿找到了PVP遊戲永遠不會紅名的bug一樣。
失敗沒有負罪感,偷懶也不會被人指責。
這多好啊。
再也不用被精神綁架了。
再也不用受折磨了。
做什麼都可以心安理得了。
終於可以精神自由了。
然而這樣的話語可以騙過所有人包括自己,但騙不過現實。
失敗就是失敗。
偷懶就是偷懶。
失敗了,那你獲得的資源就少。
偷懶了,那你得到的成果就不會多。
大家都認同你,並不代表這樣對你自己就是好的。
拿外物當作自己的保護傘,那麼當你習慣了這層保護傘的時候,你就只有在保護傘下生存的能力了。
來這世上,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自己的苦旅。
欲求活路,唯有爭渡。
以上。
這裡是阿澄,希望你找到自己爭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