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第一次離開故鄉去八里地以外的鄉里住宿讀書,那一年我16歲。背上行囊,一個人走進了別人的故鄉,直到今天,我依然隻身在外漂泊,留在了別人的故鄉……
想家,就是從16歲那年開始的。每週住校五天,週五的晚上無論多晚都會步行回家,儘管走回去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卻還是急不可耐的往家趕。第一次覺得家裡的水格外的甜,媽媽做的飯菜格外的香,左鄰右舍的大爺大娘哥哥嫂子格外的親切……不禁責怪自己沒有好好珍惜從前在家裡讀書的時光。
週日下午便要早早的帶著媽媽烙的發麵餅和鹹菜,踏上那條熟悉的小路,去到那個讓自己感覺陌生又討厭的地方。在我16歲那年,似乎覺得時間特別漫長,在那一年,疼愛我的姥姥去世了,第二年,把我養大的奶奶也去世了,從此我便像沒有根的落葉一樣四處漂泊,我知道,我再也沒有家了......在那兩年我每天都不間斷的寫日記,字裡行間全都是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還記得在初三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劉庶凝老先生的《還鄉夢》自序,那篇文章的每一個字都好像是從我心底裡迸發出來的一樣,每字每句都會讓我潸然淚下。如今將近30年過去了,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它的開頭、結尾,記得那文章的每一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守丘”......原來對於故鄉,每個遊子的心都是一樣的。
對故鄉的記憶,永遠都是那樣一副畫面,:夕陽餘暉籠罩下的村莊,炊煙裊裊,地裡勞動的鄉親們扛著鋤頭,不知疲倦的聊著天說笑著回家吃晚飯,村子裡到處是孩子們的歡笑,就像《桃花源記》裡寫的一樣:“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那藍天白雲,那青草綠樹,那些在一起摸爬滾打的小夥伴們......這些美好的時光,永遠都只能封存在記憶裡了……
如今已到不惑的年紀,故鄉也早已是斷壁殘垣,物是人非,原來一百多戶的小山村如今只有幾戶人家,淒涼之情無以言表。每個人在長大以後都會懷念故鄉,也許是因為懷念那些原來還在的故人,也許是懷念那個曾經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自己,成長的意義也許就是在我們的肩上加了一層又一層的鎧甲,讓你可以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愛的人,卻再也不能做你自己,只有回到故鄉的那刻,你才能卸下鎧甲,露出軟肋,告訴故鄉你的疲憊與辛勞.....也只有故鄉才會一五一十的接受你的抱怨,永遠都在那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