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不知不覺,元宵節假期也已經結束了。

各位朋友們,在家裡呆還舒心麼?

我想一定有人面面相覷,然後無奈地笑笑,盼望著開學和開工的日子早點來到。

01逢年過節,親戚們的靈魂拷問

逢年過節,回家遇見父母和親戚問候的時候,簡直就是一場酷刑。

三姑六婆的絮叨,七姑八嬸的過分關心,那一臉假笑和眼中似有若無的諷刺,分分鐘可以讓你尷尬到想要迅速逃離。

近期,知乎出了一個短影片。在影片中:

一個女生,神色憔悴、兩眼迷茫地在鏡頭前訴說自己的苦悶。

最後女生痛哭流涕,無語凝噎。

似乎每次回家,我們很多的負面情緒,都是父母和親戚所造成的。

也許是因為代溝,也許是因為父母淺薄無知、親戚不懂個人邊界感,造成我們和他們根本無話可說,或者說兩句,就覺得要窒息。

我們總認為:我們的鬱悶,全是他們造成的。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想:是不是我們就完全沒錯?

也不一定吧?

02原生家庭,就像我們擺脫不了的歷史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不願意和親戚們親近,會不會是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就是“嫌棄”他們?

只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承認,因為這代表著:無情無義、沒良心。

《奇葩說》辯手傅首爾曾經在評價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反感親戚時,說:

我們自以為,我們從猴子變成了人;而親戚、父母,變成了我們進化成人後的小尾巴,它代表著我們過去的無知,和我們想逃離的階層。

看到這裡,螢幕前很多觀眾淚目。

可以說,傅首爾說了句大實話。

我們總以為:自己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的出國留學,有的畢業於國內知名院校,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比我們的父輩見多識廣。

畢業後,在大城市打拼,說著流利的英語;名片上,印著各種頭銜,混得人模狗樣。就好像脫離了自己原先的階層。

可是,每次一回家,回到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家鄉,現實彷彿又在似有若無地敲打著你:

其實,你還在這個圈子裡。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和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這些是你這輩子都改不了、也逃不掉的。

你內心憋屈又彷徨,父母親戚,你哪兒哪兒都看不順眼。

你期待他們最好別說話,因為他們一開口,你就要皺眉頭。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道,當你想要批評別人時,請記住: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的優越條件。

我們的父輩,大多數出生於六七十年代。

那時候,上個高中都是有文化的人;考上大學,就能震驚整個村鎮;萬元戶是光宗耀祖的事,童養媳也隨處可見。

有些人甚至遭逢過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親眼目睹過戴著袖章的紅衛兵,肆無忌憚地去各家各戶抓人。

上一代人和我們的生長環境,差了一個世紀。

自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義務教育普及,素質教育緊跟其後,各大優秀院校遍地開花,高考開始實施擴招,大學生再也不是稀罕物。

再到後來,網際網路走進了戀、家庭、工作的觀念和態度,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有時候父輩們說話辦事,是很無知、可笑。

但那不是他們的錯。

03珍惜那些曾經討人厭的“碎碎念”

近幾年,社會輿論對親戚們也不太友好。

當一個人站出來抱怨:“七姑八嬸天天問我這、問我那的,真的好煩”的時候,就會跳出來一群人和這個人統一戰線。

網上有太多人對親戚們口誅筆伐、義憤填膺。

網際網路的傳播速度,讓親戚這個群體逐漸被汙名化。

集體的偏見一旦形成,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親戚們隨口一句“你女朋友太瘦了,該多吃點哦!”哪怕是真的出於關心,你都會覺得他在沒事找事。

很多時候,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和你說什麼,所以才會這也問問、那也問問。

上一輩人,文化高、情商高、善於表達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於是,他們只能跟你聊聊工作、感情,不時再加上幾句自己不太入流的想法。

就是這樣的無心之舉,在我們看來,通通都是不懷好意、居心叵測。

三姑六婆、七姑八嬸變成了新時代的“洪水猛獸”,讓人唯恐避之不及。

有誰還會記得,這些被你瞧不上的親戚,也曾經在你最艱難的時候,給你雪中送炭?

有誰還記得,他們的好?

人,大概都是特別愛記仇,又很善於抹掉恩情的動物。

就像情侶吵架分手之後,你記住的永遠都是對方的不好,當初的那些溫馨感動、細緻體貼,全都隨風飄逝了。

那個在職場上天天給你洗腦、逼著你996的老闆,我們對他笑臉相迎,畢恭畢敬。

而對於和自己有血緣關係、曾經朝夕相處的至親們,我們卻百般不爽、諸多挑剔。

也許他們真的很煩,但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在乎你,才會屢屢“踩線”?

對你漠不關心的人,從來都不會侵犯你的個人邊界。

因為你過得好或不好,與他們無關。

春節檔的《你好,李煥英》講述了一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也許,當有一天,父母親人都不在了,你才會刻骨銘心地感覺到:

逢年過節,真的變成了一種酷刑。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一種愛,叫做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