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自從高中談戀愛被發現,我媽就一直在學校接送我,可是我不願意,感覺被人控制了,她的態度特別差。我動不動都會一個人哭,後來畢業了她也沒有讓我出去玩,一直以各種理由讓我待在家裡,我出去兼職,都是她讓親戚把我看著,就是很難受。上大學後,我和我男朋友一個月會見一次,但是每次想到我媽,我都會很害怕,現在回家沒辦法和父母相處,出去見朋友她都會說“我也有朋友為啥我不出去”讓我覺得很無奈。
其實我感覺我這個人負罪感很重,前段時間我想學習舞蹈給他們說,我說活動就這幾天,但是已經過了活動的時間,他們還是沒有給我一個答覆,而且態度和之前沒給他們說跳舞的時候有很大差別,變得不是很開心。
我現在已經不知道怎麼和家裡人相處,感覺自從被發現談戀愛被父母這樣折磨後,我的日子很不真實,甚至覺得像做夢,動不動就會哭,變得也很自卑,想死卻不敢,也不知道怎麼和父母相處?
明鏡解析……
每個人在青春期一定有至少一次“叛逆”的行為,如果沒有,在成年之後就出現兩個極端:特別乖和特別怪。有的人成年之後心理存在各種扭曲的想法,做出各種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還包括自己無法控制的心理活動,都與這個時期沒有“叛逆”有關聯,所以,當時被壓制住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反抗,成年後就不存在力量不足的問題了,而是掙脫!其實,這個時期的叛逆只不過是一個人在證明自己被壓制太久的反抗訊號,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叛逆的情況,所以,歸根結底又指向了父母的互動模式,這是避不開的根源。
案主的內心活動描述得比較清晰,但她的父母卻忽視了這個過程,也就為將來的“心禍”埋下無濟於事的“根”。按照現在狀況不難推測出案主接下來要面臨的人生是怎樣的。因此,父母到那時還需要為此買單,除非他們可以真正的把案主看成一個人:一個有情感需要、有內心需求、有自我認知、有獨立思維的人,否則,關係破裂就是結果。這個原理也很簡單,但是有的父母卻要自欺欺人、自我矇蔽、自我安慰、視而不見,甚至是大權在握,這樣的家庭結構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不幸,看看每年因為親子關係破裂的新聞就能容易的發現背後的規律了。我們總是忙著控制別人,卻往往忽略了自己也被其反控制,包括孩子。
當生理年齡成年後而心理年齡還停留在未成年的時候,心智模式幾乎也被動習慣了父母的操控,雖然內心有對抗和不滿,但是動力已經被消耗得所剩無幾,這時就會發生反彈的情況:要麼就會發洩到外面(同事或朋友),要麼就是開始對自己(父母)內耗。這股能量要是憋回去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不可能憋回去!就像氣球的原理,總有極限的那一刻。因此,在不能改變父母的情況下,給父母成長的時間,同時,自己最好開始啟動自救模式。每個人都有自救模式,不到危急時刻是不會呈現的,比如嬰兒快要餓死的時候哭聲一定是最大的;人在快要憋死的時候也一定會想盡辦法求生,哪怕犧牲他人的利益。所以,最好提前喚醒自救模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父母以及其他人際關係,都是雙贏的選擇。
自救模式對於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方向都是一樣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就是讓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只要這件事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都是有利益的,就去做!如果透過毀滅自己或他人,很明顯就不是利益了。而自我認知和自我分析的全面性恰恰是開啟自救模式的鑰匙,一定要確認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併為之拼命都在所不惜,才能真正的啟動!
總結,道理是人行動之後總結出來經驗,有共識性,也有差異性,但只要對自己有效果,何必還在乎是不是大眾所認可呢?人脫離不了人類社會而生活,但是可以脫離大眾思維而生活,名人堂裡的人舉不勝舉,同時,他們的思想又迴歸到了群眾當中,這樣看來,無論你怎麼活都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是願意活成自己還是活成別人罷了,這個選擇題有的人可能需要做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