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自私啊?只考慮你自己?”
又或者,我們會經常聽到:“哎呀,那個某某,真是真大公無私呢,都為他人著想。”
也有我們看到許多偉大的人物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們做了很多貢獻,也犧牲了自己個人許多的利益,只是為了成就組織或者國家的利益。在這些奉獻者背後,真的都是這麼的大公無私嗎?
我反而覺得,其實越優秀的人越“自私”,我們今天就索性來聊聊這個關於自私和無私的話題。
01 無私背後真的是無私嗎?
百度百科裡面解釋,自私是:只為自己打算的意思。我們也經常聽到一種說法:“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的。”
其實,從物種生存的角度來說,確實如此。比如動物,其實就不存在自私或者無私之說。因為他們所有的打算,都是為了整個族群更好的生存下去。
據說非洲有一種老鼠,當種群繁衍太多的,這群老鼠會集體自殺,讓族群數量大減,從而確保整個族群能夠生存下來。那這個時候,我們能夠去說這些老鼠很無私嗎?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很無私,但是他們其實也是延續基因的自私性,為了更好的族群繁衍下去而已。
而無私在百度百科裡面的解釋是:只是顧集體的利益,沒有私心,無私與自私相對。
動物裡面也會出現很多為了族群無私犧牲的現象,比如剛才說道的非洲老鼠集體自殺這個現象。但其實背後我認為並不是老鼠們具備所謂的組織利益這樣的觀念,而是他們基因在控制這他們做出自然的選擇。他們的犧牲才能夠換取這個族群的延續。
小時候,我們還看過黑貓警長的動畫片,裡面有一集蠻有意思的。說的是螳螂夫婦,新婚洞房花燭夜之後,居然新郎就莫名其妙的被殺害了,更令人驚悚的是:最後居然新娘才是真正的兇手,而新郎的死也是新郎心甘情願的。因為只有母螳螂在交配後吃掉公螳螂,才能補充足夠的營養,更好的繁衍他們的後代。在動畫片裡面,包裝成了公螳螂是心甘情願做出的犧牲,而黑貓警長也最後考慮到他們的特殊性,所以宣佈母螳螂無罪。
而現實中,其實公螳螂是在交配後拼命的想逃跑,如果能逃掉最好。並且很多公螳螂甚至會選擇在母螳螂吃飽後再和其交配,避免犧牲。所以事實是,任何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其實都是自私的。如果有一些看起來無私的表現,其實背後也是有基因在驅動,為了更好繁衍。當然這些更多時候,說的是動物。
所以說,看起來無私的背後,其實也許未必真的那麼無私。
那麼對於人類來說,是這麼回事嗎?有了人類文明,有了組織,有了各種國家,也出現了許多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可歌可泣的現象。這些偉大奉獻的人們,背後真的是這麼無私嗎?其實我想說,不,他們其實很“自私”,始終在做自己。
比如,雷鋒同志,可能在這個年代,提及雷鋒,有點久遠。但大家知道都知道,雷鋒同志是熱衷於做好事的,而且也不求回報。但其實我們去看雷鋒的日記,可以看到,雷鋒同志的思想覺悟早已經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幫助他人的時候,已經能夠從中收穫很大的快樂和成就感,這些已經成為他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了,而不是充滿一種犧牲自我的感覺去做那些好事。
所以,我在這裡斗膽說一句:其實雷鋒很“自私”,他做好事,其實一直是自己內心真實的訴求,所以他既滿足了自己的想法,又正好能夠惠及他人,所以成為人人眼中的道德楷模。但,他始終只是在做自己而已。當然,我們希望社會上這種思想覺悟的“自私”的人越來越多,那麼這個社會,當然會變得更美好。
再比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鄧稼先老先生,放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到了中國,為中國的兩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最後,還因為核輻射,得了癌症,最終不治身亡。對比其同學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功成名就,還很長壽,可能會覺得鄧稼先的犧牲很大。
但,我們從來沒想過,其實鄧稼先老先生,並沒有覺得自己犧牲了多少,他的覺悟已經上升到了為了祖國付出,才是最符合他內心的選擇,所以,他其實也是“自私”的。他也是始終在做自己罷了,他並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刻意奉獻。
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多,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無數的犧牲,給我們帶來了安定繁榮的生活。這些偉大可敬的先烈們,其實始終在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在做自己。你讓他們放棄祖國的利益,選擇自己的私人利益,他做不到。所以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是“自私“的,因為他們是在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為了自己的理想,只不過這個理想正好是符合人民大眾的需求,所以他們很偉大。
02 做自己的同時能夠惠及他人才是最偉大的“自私”
其實,我們已經明白了,自私是始終在為自己打算而已。那麼人作為一種物種,生存於世,當然為自己打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也經常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其實這些都無可厚非。因為對於物種來說,生存是第一法則。
但,我們也會看到無數偉大而優秀的人,其實他們真的都是那麼無私奉獻的精神嗎?在我看來,其實他們的更多的時候,就提升了自己的格局和境界,使得他們在做自己的時候,既能從中獲取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又能夠對組織和國家或者他人產生利益,這樣“自私”只顧著做自己的人,當然會受到大家的喜歡和愛戴。其實背後還是一種共贏思維。
如果,把我們一個人的格局和能力看做一個圓,當這個圓的半徑越大時,就能夠覆蓋的範圍就越大,也就意味著他能夠做到的事情就越大。他只需要在做自己範圍內的事情時,就能夠幫助到許多人,自然就產生了一種偉大的奉獻效應。
我們都知道,當週恩來總理從小被問到為什麼而讀書時,他的回答是: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而也許同時代有很多人被問到為什麼而讀書時,可能他們只是為了功名利祿而讀書,或者為了自己而讀書。那麼背後的格局決定了,這個人在做自己的同時,卻不會被人說成是一個自私的人。
其實,那些沒有那麼偉大追求的人,他們就真的“自私”了嗎?不,也許他們也只是很正常的在做自己,只不過,他們的半徑太小了,能夠覆蓋的只有自己,所以看起來,他只是為自己打算而已。
其實,所有能夠長期無私奉獻的人們,一定是始終在做自己,刻意為之的事情是無法堅持長久的。
所以,越優秀的人,越去提高他們自己的格局能力,讓自己的半徑範圍變大,他就可以“自私”的做自己,卻依然被人稱頌。而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能夠不求回報的去做一些偉大的事情,因為他們想要的回報,早已經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程中收穫到了,無須再對外索取。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其實“自私”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的半徑有多大?足夠大的半徑,即使“自私”,你也可以惠及他人,可以安心的做自己,不需要擔心被人批判你是一個自私的人。
03 刻意的無私,其實是一種最大的自私
相反,很多人能力半徑範圍不夠大,勉強去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看起來很無私奉獻了,背後一定存在著索取回報的心理。因為這個時候的奉獻,他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夠做到,做的是超出他能力範圍的事情。
我們也經常會說,沒人會無償奉獻,確實如此。因為要麼極大富足,要麼奉獻本身就是符合他的訴求,才能夠無償奉獻。不然所有的無償奉獻的背後,都是存在一種索取回報的心態。
如果你要花很大代價,才能夠做到的事情,你是很難保持平常心去堅持的,因為每一次的付出,你都會思考:什麼時候結束?什麼時候才能夠得到我想要的結果?
當戀人之間,說出來:我為了你,做了什麼什麼的時候,大多數都註定了分手的結局。
你刻意為他人,顯得無私奉獻的時候,其實背後的索取回報的心態,就是最自私的體現。當然這種心態也是正常的,因為,人都不傻,你真正無緣無故的付出,對於你來說沒有任何回報,那也是不公平的。
那些優秀的人,他們在付出的時候,已經從中獲得了想要的回報,只不過這個回報在很多人眼中不算回報罷了。
所以,提升格局,提高你的能力範圍,做偉大的事情,但始終只是在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可以很“自私”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