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耳熟能詳的“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本該是兒女與父母間最好的佳話,然而現實中卻很難有人做到這點。他們往往走向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路,把這句話從佳話變成了一句笑話。

兒女年輕的時候做父母傾其所有,給了兒女更好的衣食無憂的生活,唯一的期望大概就是:等到年老,兒女能夠反哺自己。

可恰恰是很平常的反哺,對每個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事情,到最後做父母年邁了的卻發現,這只是自己的幻想,因為太過美好,只能用來被打破。

這種打破的機率在那些重男輕女的家庭特別突出,希望養老防老的父母,更是心寒,失望卻無處訴說。

72歲張爺爺被兒子強送養老院

72歲本該是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年齡,但對於張爺爺來說,如今的處境確實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的。

一個月前,張爺爺正在家中午休,突然聽見開門的聲音,他以為是小偷來著,可起來一看確實兒子回來了。

好長時間沒見到兒子的張爺爺很開心,兒子工作一直很忙,平時父子倆聯絡的就不多,這次兒子突然回來看他,他高興的笑容在臉上掛了兩天也沒有下去,見人就說:我兒子真孝順,這不工作這麼忙,還記得回來看我這個老頭子。

笑容是用來被打破的,張爺爺還沒開心夠,兒子的一句話,就把他的高興打得七零八落。

兒子對張爺爺說:爸,我和你兒媳婦商量了下,決定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張爺爺問原因,兒子說:我和你兒媳常年在外地打工,以後重心也在那邊。為了照顧你把工作挪回來,不太現實。

張爺爺說:“我和你一起去你們所在的地方生活也可以。”

可兒子死活不同意,拿故土難離,去了沒地方住等藉口來搪塞。無奈的張爺爺,也只能聽從兒子的安排。

其實張爺爺心裡明白,兒子啊,是把自己當作累贅了。但兒子不願意,他也就不勉強了,只是心裡難免傷心。

大家都說一兒一女剛好湊成了一個好字,可是自己這個兒子完全像是給別人家養的,從不會主動關心自己,每次找自己都是有事。

如今半點商量也沒有的被送到養老院,更是一年也不見得有幾個電話了。只有女兒時不時地記得自己這個老父親,每月都會抽空來看望老父親,每次來也從不會空手,走時更是給自己塞零花錢。

張爺爺真的後悔了,後悔將兒子養的自私自利,甚至因為兒子薄待了女兒。

女兒和女婿想把自己接去家裡養老,張爺爺直言拒絕了。女兒也有自己的日子要過,他們的小家庭也過得不容易,自己不能去給他們增添負擔。

和身邊的人聊天,張爺爺也含淚告訴別人:兒子真不能溺愛,窮養兒子富養女有一定道理。年輕時一直認為兒子是個寶,現在算是知道了,兒女都一樣,抵不過一個有孝心的。

以前,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張爺爺認為兒子要傳宗,以後是給自己端盆的人。在兒子和女兒之間,遇到好事,他總是偏袒的兒子。

那會家裡窮,有點什麼好吃的,張爺爺也總是留給兒子吃,讓女兒在一邊看著。對於女兒在他看來不缺吃穿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女兒和兒子鬧矛盾,哪怕是兒子的錯,張爺爺也會說女兒,認為女兒不懂事,不知道讓著兒子。

可如今,見到兒女對自己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張爺爺感受很羞愧,恨不能把過去自己打一頓。

總結

養兒防老在我看來只是一個詞,究竟能不能防老,關鍵還是在於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如何教導的。只是老人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並沒有發現,等發現了也沒有找到原因,而是一味的指責。

指責自己為孩子付出得多,可兒子卻不孝,連個安穩的晚年生活都不給自己。

可老話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更有佛語言:有因必有果,不是沒有道理。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孝子的出現,為什麼有兒有女的家庭,最後兒子反而不如女兒孝順,只因為老人對於養兒防老過度的理解,以為是理所當然,卻忘了這所有的前提是兒女孝順。

如果只知道溺愛兒子,卻不教他們為人處事,只會讓兒子成為“不孝子”,因為你沒有教過他們怎麼回報,只教了他們如何索取,當他們自私的性子形成,苦也只能作為老人的自己受著。

因此,想要晚年過得好,那麼不妨在年輕的時候收起自己的那些偏見,把兒子女兒都一樣牢記在自己的心裡。

在他們小的時候告訴他們想要得到什麼就需要付出什麼,告訴他們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什麼是孝順,只有這樣安享晚年才能有希望。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活著真累,莫名其妙的想一個問題。人活著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