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呢?

吸引定律是心理學理論中一種現象或者說是一般規律,意在表明當人的思想集中和專注在某一個領域的時候,與該領域相關的人,物,事等等宇宙中的一切都將被它吸引而來,這種思想意念的力量類似於萬有引力的磁場一般,會產生同頻共振,同質相吸的作用,也即我們常說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相應共鳴的靈魂會聚攏在一塊,宇宙中數以億計的星球也因為這種力量,共質相吸的形成了星系,異質相斥的星球則各司其職,各行其道,始終保持著有序運轉的狀態,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所認識的這個世界。

那麼這種看上去玄乎其玄,好像深不可測的力量和規律是否真實存在呢?

如果真實存在,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人類如何去運用這種規律或這種力量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加期盼的未來,從而實現心想事成的願望呢?

1907年,布魯斯·麥克萊蘭在他的著作《想象力帶來富有》一書中對吸引力法則做了一個總結,叫做“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也就是說,之所以你會成為現在的你,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已經認定了這就是你想象中的樣子,而不是因為你已經是這個樣子了,所以你才這樣想。換句話說,當你在潛意識聚焦在某點上,或者說內心深處認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你的未來會按照你預想的樣子去付出行動,最終成為你所想的那樣。

古希臘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做“認識你自己”,偉大的哲學家尼采有一句名言叫做“成為你自己”,這兩句話深層的含義便是如此。

我以前讀高中的時候,在我們學校有近100歷史的圖書館裡,曾經在架子上看到一本書叫做《秘密》,印象非常深,因為它當時放在架子上,灰塵非常多。我當時看了一整個中午,然後才跑回去上課,第二天又看了一箇中午,然後再跑回去上課,裡面的具體內容現在我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當時那本書在書架的從上往下數的第二層,我要抬起手去拿,它的封面看上去像是一本魔法書,還有非常多的外國名人的推薦。我當時的感受就是這是一本心靈勵志的書,但是和其他心靈雞湯的書不一樣的是,它很深邃而且很智慧,讓當時的我深信不疑。

如果說這本書到現在留給我什麼,我只記得書中傳遞的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就是當你設定一個目標的時候,你只是知道我的目標是這個,大概的行動方向是這樣的,但是具體怎麼做,我要和誰去溝通,第一步該幹什麼,我要過多久才能完成,我實現這個目標的準確步驟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但是書中所說,吸引力法則會產這樣生作用,它會將你曾經做過的事情,你曾經獲得的經驗,你曾經獲得的情緒,你曾經的思想和認知為你現在的目標服務,而且是一種下意識,不是刻意為之,讓你會突然有這樣的感受:“啊,這個事情我以前做過了,現在剛好可以利用起來”。

就好像那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當你實現目標的時候,回頭看你實現該目標所執行的步驟,你會覺得這些步驟當時並不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刻意做的,而是為別的事情做的,但是非常趕巧的在實現這個目標時候可以運用起來,真的會有這種感覺。而這就是吸引力定律在我們周遭的生活中產生作用的呈現。

這便是那幾個下午我所體會到的。

如果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於這種思想的體現呢?我能想到的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裡面的無監督演算法——聚類演算法,它包括K-means,層次聚類,DBSCAN密度聚類,譜聚類等等;大資料行業裡面的MapReduce演算法,即“相同的key為一組”,透過Shuffle機制拉取到另一端,還有物理學裡面的力學規律——牛頓的萬有引力,電磁場學說,量子力學等等。上述所說表達的核心是同質相吸,異質相斥。

如果在我們中國傳統哲學裡有沒有類似於這種思想的總結呢?我能想到是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曾經做這個事情,因為當局者迷,你覺得當時那個環境裡面做這個事情好像沒有什麼意義,甚至是壞事,累贅,但是時間拉長,當你過了十年以後,再回頭看這個事情,好像這個事情不是當初的那種看法和想法,它好像可以產生新的作用新的價值,成為你現在(十年之後)達成某事的墊腳石。

那麼我覺得這就是吸引力法則,或者說那個《秘密》所產生作用的方式,人類的思維活動,在這個宇宙之間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頻率,將所有和它相關的事情都吸引在了一起,最終成為你想象中的樣子,成為你想象中的那個人,只是因為人當時所擁有的視野,當時所處的環境背景,當時所瞭解的知識侷限,並不能發現從前的行為在將來會發生的作用,但這些都不會阻礙或者影響吸引力法則產生作用,因為它是宇宙的規律,並不會因為人類的意識形態而發生轉移,而只是至始至終做著它該做的事情。

1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那個逆境中握住你手的人,要好好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