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王妍性格內向,職校畢業後又拿到了會計專業的大專文憑。在某私營記賬公司工作一年期間,考取了初級會計師職稱。當初選擇會計專業,也是因為性格原因。但疫情結束後面試數次被拒,她全都歸咎於自己過於內向。於是找到指導師,希望找一份不需要面試的財務工作。

王妍的話勾起我不少回憶。

“老師,我是不是太內向了,一面試就緊張。”

“老師,我太內向了,要不要找份銷售工作鍛鍊一下?”

“老師,能(不要面試)直接試工嗎?我內向,不會說話。”

“我太內向了,話都說不好。”

“我太內向了,看到陌生人就不敢說話。”

……

彷彿面試所犯過錯,都是性格內向惹禍。

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關於內向型性格,心理學有比較科學的解釋: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

從心理學描述就能看出,內向是一箇中性詞,是褒是貶,須看具體情形。至於“膽怯”、“不會說話”等特質,更與是否內向無直接關係。

為了徹底甩掉面試失敗的鍋,我想為內向“帶鹽”,澄清三個誤會

誤會一,內向=不會說話。內向的人話少,可不代表不會說話。所謂話少,是相對的。試想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即使一天只10來句話也說了10萬句,再加上平時的作文練習,聆聽別人交流,怎麼可能不會說話?誠然,由於話少,性格內向者往往不如性格外向者語言豐富,表達力強。但也正是由於話少,更多精力用於思考,往往思維敏捷,一語中的。何況面試不是以量取勝,恰是看你話有沒有說到點子上。只要意思表達到位,話越精煉,反而更易讓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面試時不會說話,主因是準備不夠充分。一個問題深思熟慮和意料之外,回答效果自是截然不同。若是缺乏面試經驗,倉猝上陣就更容易進退失措,辭不達意。遇此情況性格外向還不如內向。因為性格外向者往往會用滔滔不絕來掩飾慌張情緒,但此時說多錯多,還不如沉默是金,為後面留點斡旋的餘地。

誤會二,內向=通不暢。很多人認為溝通時語言表達能力最重要,而這正是性格外向的優勢。其實不然。知己知彼,如果連對方什麼意思都沒聽清,回答時又如何有的放矢呢?所以溝通時最重要的能力是傾聽,而非語言。性格內向者安靜寡言,正是天生的傾聽者。一次客服崗位群面,第一輪發言結束後要求每個人都對剛才自己和別人的表現進行評價。會後一位性格外向的落選者忿忿不平,不解為何表現沒自己“好”的人竟然錄取了?當指導師為其覆盤後,他才恍然大悟:只在意了自己語言的“好壞”,卻未留意他人話語中的“得失”,這種習慣若是放在工作中,如何做好有效溝通?

誤會三,面試焦慮=社交恐懼。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焦慮,初見陌生人緊張,乃是人之常情,源自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與性格內向還是外向並無關聯。面試焦慮一般都能剋制,而且隨著面試的進行,尤其是談到擅長領域時,精神會逐漸放鬆,情緒也會恢復穩定。社交恐懼表現為顯著、持久地害怕並盡力迴避。前者屬於正常情緒,後者則是精神障礙,性質截然不同。不少人面試失敗幾次就認為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懼,本質上並非害怕面試,而是害怕失敗。這些人失敗的原因主要可歸結成2個:職業定位不合理和麵試準備不充分。更有甚者認為自己“社交恐懼”的原罪就是性格內向,其實只是為逃避挑戰尋找偷懶的藉口。

既然知道了性格與面試成敗無關,那性格內向者又如何在面試中揚長避短呢?指導師根據多年經驗,提四點建議供參考:

一、尋找合適自己性格的職業。你適合的工作有兩萬,怎知前面沒有更高的樹?

二、將話題引入擅長的領域。人在什麼時候最放鬆?聊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的時候。面試也是如此。

三、結合崗位要求談對缺點。不主動,不避諱。欲蓋彌彰不如大大方方。重要的是從什麼角度談。

四、模擬面試是提高面試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在模擬面試前,要仔細閱讀招聘資訊,把握崗位的核心要求,才能提高“猜題”的命中率。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個小6歲的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