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觀點:婚姻裡,女人要獨立,尤其要經濟獨立。與此相關的各種雞湯、勵志故事也應運而生。這個觀點本身並沒有什麼毛病,而且的確也很正能量,筆者也表示贊同。因為這體現了中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但在這種眾星捧月似的社會氛圍之中,社會和家庭,甚至女性本身也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
比如——
女人要花自己的錢,不要花男人的錢,所以有的女孩子,約個會,也要趕快AA制,怕被扣上花男人錢的帽子。
經濟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家庭地位,所以女人要多賺錢,才能和男方抗衡;女人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別人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所以,就這也成了對方出軌被甩鍋的理由。
做家庭主婦,每天在屎尿屁和一地雞毛的鬥爭中操勞,還要被貼上“自我貶值,什麼都要靠男人”的標籤……
凡此種種,是不是說出了你心中所想或者早有耳聞呢?
“既能賺大錢又能做家務帶娃”,也不知從幾時起,成了中國優秀女性的標準。而這種標準看似是一種讚美,事實上卻是一種捧殺!何謂捧殺?
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中寫有一篇《罵殺與捧殺》,表達的意思,通俗一點就是:被戴上一個高帽子,卻被發現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現捧殺一詞亦作為網路流行詞彙。而被捧殺的結果就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為什麼說是捧殺呢?因為——
一方面, “既能賺大錢又能做家務帶娃”這個優秀標杆,事實上是新時代大環境下,社會強加給中國女性的一個完美人設,是對女性刻板印象的變相標籤化。
時代進步了,但人的觀點的迭代卻沒有跟上,社會和和中國女性本身對新時代女性的角色定位都缺乏一個清晰的概念。
所以我們會發現中國女性揹負了更多的責任,不僅要想男人一樣在職場打拼,還要照顧好家庭;不但要帶好娃做好家務,還要能自己賺錢,不花男人的錢。
一旦你不走這個“標準人設”的路,就會有人出來給你“指點江山”,本著為你好,給你提“建設性意見”。
我相信很多人是出於真心的;但有的人卻不過是透過評價他人,使之產生“我不對,我不好,我不配”的內疚和自我懷疑,從而來獲得他自身的安全感和優越感。
男性忙事業,忽略了家庭,家人和社會對他的態度是寬容的,認為可以理解;而反過來是一位女性的話,就會被稱為只關注事業的“女強人”。
這就比較好品了,我們為什麼不把一位有事業心的男性稱為“男強人”呢?而這位女性自身,也很容易為忽略了家庭和孩子而產生一種內疚感。
(一)中國女性迴歸家庭缺少來自社會層面的支援和援助。
在一些西方國家,社會對於家庭主婦這一角色的肯定和重視,可以從法律上體現出來。女人因其女性的生理特徵,在養育下一代的過程中,尤其在孩子低齡時期,往往會承擔更多的責任。
比如法國法律規定,沒有收入或低收入的家庭主婦,可以在離婚訴訟進入受理環節之後,即向社會保障和福利機構提出給予基本生活補助的申請,包括居所和孩子的教育費用,直到離婚訴訟程式結束。
法院將判定有收入或離婚後收入不受影響或影響很小的一方給予另一方一定金額的補償,一般為一次性支付,但也會考量離婚雙方過錯原則。
在德國,在配偶無法獨立維持生活時,有向對方要求撫養的權力,可以要求對方承擔全部生活所需的撫養費用。
而在美國,法律規定,即使一方全權掌控家庭財政,另一方仍然有權利申請分割財產,在離婚訴訟期間,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臨時令,要求對方支付臨時撫養費等。
所以,離過三次婚的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曾被人發現人前風光,背地裡卻囊中羞澀,也就不足為怪了。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離婚後,前妻獲得價值383億美元的股份,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而我國修改後的新婚姻法,增加了婚前財產和離婚冷靜期的相關規定,卻仍缺少對家庭主婦或收入較低一方配偶離婚後的保護性規定。所以,離婚也難免成為家庭主婦或低收入女性要面對的一個風險。
(二)“喪偶式婚姻”讓女性不得不撐起大半個家甚至整個家。
事實上,在原始社會,不論是早期的“母系氏族社會”,還是後來的“父系氏族社會”,女性因生理特徵而產生的相應的勞作或生產模式並沒有改變,而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在社會生產關係中發揮的作用的比重發生了變化。
但到了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國女性在社會生產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職業上的性別界限也逐漸模糊,而中國女性自身在事業和家庭的所要承受的擔子,不僅沒有變少,卻增加了。
如果對於家庭主婦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忙不完的家務,給孩子輔導作業、送課外班、照顧老人等,那麼職場媽媽們就是在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地+1。下班後,該做的還得做,而爸爸們卻可以堂而皇之地除了工作,就只要忙工作。
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一半家庭的父親缺位。
去年5月,一條“5歲寶寶陪媽媽上班”的影片引起了熱議。影片中的小男孩兒在媽媽的工位桌下乖乖地看動畫片,不吵也不鬧,讓人看了感覺又暖又心疼。孩子的媽媽說,平常孩子除了上幼兒園就是和媽媽呆在一起,放假了寧願跟媽媽上班,也不要爸爸陪。
這樣的例子,相信會引起很多媽媽的共鳴。今年春節前夕,在湖北某小學發起的“爸爸接送日”活動,也生動體現了這一點。不就是因為“缺”,才要“補”嗎?
在這種“喪偶式”婚姻中,因為得不到正面的迴應,媽媽們也慢慢地從最初的埋怨變成了默默承受,進而獨自扛下一切。
(三)中國女性對“獨立”的理解更趨向於“經濟獨立”。
不少職場女性,在生兒育女之後,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和養育,會選擇辭去工作,暫時迴歸家庭。這個過程雖然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人在從職場女性到家庭主婦的角色轉換中,會感受到一個巨大的落差。從以前的“想買啥買啥”慢慢變成了“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這種“屈辱感”像一顆“畸形的種子”在心裡生根發芽。
新浪綜藝微博號曾在網上搞了一個投票:你認為女性獨立是否在於金錢?參與投票的網友一共將近7萬人,而其中贊同金錢是女性獨立的關鍵因素的佔二分之一以上。
而袁詠儀的“經濟獨立論”無疑重新整理了中國女性的“獨立觀”,像一股泥石流噴湧而來。她說:“我很獨立的,獨立到只花老公的錢。”詼諧中帶著一種自信與篤定。
可是,她做全職太太后,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沒有自己的收入的,是什麼給了她這麼足的底氣?
這就不得不說另一種獨立表現——精神獨立。精神獨立與經濟獨立,其實並不矛盾,可以共同存在,卻不能相互替代。因為經濟獨立並不等同於精神獨立,而沒有經濟上的所謂獨立,並不影響你的精神獨立。
而且在婚姻這個聯合體中講經濟獨立,無形中平添了一種感情疏離之感,只能說你與對方之間還有一層不能言說的隔閡。
精神獨立是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正視,而這種價值的存在並不取決於男性和社會是否認可。女性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養育上,這也是一種工作,而且並不比上班打卡輕鬆。女性也在為家庭作出重要的貢獻,所以,憑什麼不能獲得應有的權利呢?
而家庭主婦在面對家庭財權支配的問題上,之所以會有一種莫可名狀的卑微感,也源自一種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測試:一位爸爸送兒子去參加高考。快到考場的時候,兒子的手機上收到了一位企業CEO發來的一條簡訊,簡訊上說:“兒子,祝你高考順利!”問題來了,請問:是誰發來的簡訊?你覺得呢?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卻能從答案中,看到每個人的相應的思維模式。而其中,推斷是孩子的爸爸或男性發的簡訊的人,說明在他或她的內心中,承擔重大責任或佔一定主導地位的通常是男性。是不是很有趣?
也就是說,自認經濟不獨立的家庭主婦,在向對方伸手要錢的時候,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擁有經濟大權的男方就是佔有主導權的強者,從而弱化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付出和貢獻。
那要怎麼去做才不會被“中國優秀女性說”所“捧殺”呢?這裡有兩個建議:
1. 要理直氣壯地爭取和捍衛屬於自己的權利。
夫妻雙方都在為家庭努力和付出,只是方式不同,一個在前線,一個在後方。只管往前衝,而忽略了後方,也一樣全軍覆沒!
如果對方有異議, 那就很有必要“好好談談”了。
金星在分享她和老公漢斯的相處之道時曾說,如果對方有什麼不同意見,而她又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對的,那麼她就會對其進行“洗腦”教育。
雖然讓人有點而忍俊不禁,但是也是一種夫妻雙方積極溝通的一種方式,而且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相處比較融洽的夫妻,女方都會有類似的“殺手鐧”,我們暫且叫它“金氏洗腦法”。但這種“洗腦法”決不是胡攪蠻纏,而是據理力爭,以理服人!
2. 變壓力為動力,幫助自己走出“舒適區”。
做家庭主婦並不輕鬆,也稱不上真正的舒適區,但卻可能會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瑣碎中磨掉自己追求理想的鬥志。當然這並不只會在家庭主婦身上發生,任何枯燥和無成就感的工作,都會消磨人的意志。
面對“捧殺”,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既能賺大錢又能做家務帶娃”原本就是個可望不可及的偽人生目標,如果有人出來賣人設,說她做到了云云,那隻能呵呵呵。
因為能與不能無法判定,也沒有既有標準。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的精力和體力畢竟有限,厚此必薄彼,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
我們說的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意識,指得是,女性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社會強加給自己的性別特質及責任會進行思考、辨析,有選擇地接受。
所以你要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的?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覺得你的目標是重回職場或有一份自己的事業,那就去努力靠近它。如果你的目標就是照顧和教育好孩子,打理好家裡的一切,用自己的閒暇時間去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那又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人生目標?!
沒有人可以做到兼顧一切,而一味地想家庭和事業都做好,只會讓自己感覺身心俱疲,分身乏術。做任何事,都有人做得比你專,比你好。
你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兒,它就在哪裡生根發芽。你能做的就只能是盡力去平衡,而不是一定要做到最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
“中國優秀女性既能賺大錢又能做家務帶娃”是對中國女性的捧殺,而它之所以為中國廣大女性所接受,正是因為它契合了中國女性的想要消除不安全感和自我懷疑的需求。
想要避免被“捧殺”,就要善於自我發現和自我反省。你可以為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而努力,但這應是發自你內心的力量所驅使,而非受他人想法和觀點的裹挾,你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和演說家威廉·柏奇所說:“盡情舞蹈吧,當作無人觀賞;大膽去愛吧,就像你從不會受傷;放聲歌唱吧,就像無人在聽;好好生活吧,就像在人間天堂。”
這是一種心無旁騖的投入,也是一種敢於在人世喧囂中“孤獨”的勇氣,更是一種笑看眾生的淡然和從容……做你想做的事,活出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