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離開校園,我們成了畢婚族才出校舍又進洞房,告別上下鋪就上雙人床,很多80後的大學生們選擇了畢業之後馬上結婚,成了名副其實的“畢婚族”。“畢婚族”們一改以前一畢業就分手的“畢分”狀態,轉變成了一畢業就結婚的“畢婚”狀態,前腳剛拿到畢業證,後腳就領了結婚證。打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結婚,我們的愛情死無葬身之地!”的旗號,“畢婚族”成了當下大學生情侶新的生活選擇。

“畢婚”一詞是相對於“畢分”而出現的,從某個角度來說,畢婚族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產物。年輕人需要透過婚姻來獲取穩定安全的社會生活空間,當遭遇到就業壓力的時候,有一個穩定而溫馨的家,一個親密的愛人相伴,會覺得很安心。愛人比戀人更容易成為強有力的心理支援。另外,兩人共同走進全新的生活,共同承受就業的壓力,共同經歷新的挑戰,更能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援。

畢婚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剩男剩女的產生。很多畢婚族選擇了維持並且延續自己單純的戀情,也是為了避免步入形單影隻的剩男、剩女行列。他們深知,如果沒有良好穩固的感情,即使事業有成,也還是會覺得缺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東西。而在闖蕩社會的過程中,一份純粹的感情更是優秀的避風港和療養院。

經過有關人士調查,“畢婚族”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曲線就業”型

臨近畢業,某高校一名女大學生在網路上曬出了自己的擇偶標準,內容如下:“一張文憑、二國語言、三房一廳、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瓏、九(酒)煙不沾、十分老實。”

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選擇“畢婚”,很大程度上是把結婚當作緩解就業壓力的一個特殊“出路”。上面這位女大學生的華麗轉身,在婚姻方面選擇“復古路線”,靠婚姻謀出路的功利性夢想,就被社會戲稱為“曲線就業”。

很多匆匆加入“畢婚族”的女性認為,從學校出來就結婚、生子,當個全職太太,就相當於曲線就業了,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了卻了終身大事,一舉兩得。也有一些人在畢業之前就開始在校園裡尋覓將來的另一半並很快確定關係,以獲得招聘會上“負責安排家屬工作”的機會,這樣,畢業之前工作就搞定了,還能安心地早點結婚生子,再也不用像其他同學一樣為了工作和生活勞苦奔波。

有專家表示,“畢婚族”的產生與現在的就業形勢關係十分密切。現在就業形勢不好,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結婚也不能不算一個較好的選擇。“

水到渠成”型

相對於社會上人們的情感淡漠,很多人都認為大學時代培養的感情更加純潔,應當珍惜,而延續愛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結婚,因此他們都早早地進入了婚姻這座城堡,成為“畢婚一族”。

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後就結婚是因為二人感情穩定,有些不只是談了大學四年,甚至高中就開始在一起,相戀已經成為了習慣,目前的生活狀況也和結婚之後的夫妻沒有什麼區別,於是就在兩人剛剛畢業,工作有了著落而又不太忙的時候,擺擺酒席領個證。這類畢婚族的擇偶物件多為同學、學長或是學生時代的朋友。

這類畢婚族的結婚行為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因此未來的婚姻會很幸福,結局都比較圓滿。

但針對這種情況,相關人士指出,大學生剛剛走出校園就選擇結婚,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經濟能力、社會輿論等,都在考驗著他們,需要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經營以後的婚姻生活。

“相親閃婚”型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後短時間內就開始相親,速戰速決,成為閃婚一族,這類人也算作畢婚族。畢業之後大家都更加現實,很多80後經人介紹相親,雙方條件合適、感覺還好的話,就開始談婚論嫁,兩三個月之內結婚的更是不在少數。

這類畢婚族一般都家境較好,大多是畢業之前已經安排好工作,所以不用為將來找工作發愁,但因為雙方沒有感情基礎,出現問題的也比比皆是,當然其中也不乏一見鍾情的人結成甜蜜夫妻。

針對社會上對“畢婚族”的種種爭議,專業人士認為“畢婚”是當代大學畢業生的一種新的生活選擇,本身無可非議,因此沒有必要對他們的行為大驚小怪,而應該以平靜的心態來看待。觀念多元開放是社會成熟的標誌之一,社會大眾應該祝福這些畢婚族,給他們自我思考和選擇的空間。

日本就鼓勵年輕女性在大學受教育後,畢業嫁作他人婦。在有條件的前提下,這不失為一種不錯的社會分工,男人一心拼事業掙錢,女人安心管好家庭。而且,受過教育的主婦以後教育孩子佔很大優勢,對民族的下一代成長將貢獻巨大。但針對我國的現狀來看,“畢婚”不會成為熱潮,而只是個別80後的選擇。

從“畢分族”轉變為“畢婚族”,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嚴峻的現實生存壓力下放棄了樂觀幻想,轉而追求穩定、務實的生活狀態。但專家對廣大青年提出,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思想、能力、物質等方面都還不夠成熟,最好是能工作一段時間,基礎牢固之後再結婚。因此大學生們選擇“畢婚”的時候最好多加考慮,謹慎實施。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家庭不和睦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