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主導權該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要識別人際交往中的操縱行為?該怎麼擺脫被操縱?
有些人習慣性地做老好人,屬於取悅型別的。
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我認知和情緒經常變化,害怕被拋棄,透過喚起對方的負面情緒進行操控。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通常想要被關心的過度需求,依賴成癮,一旦遭到拒絕,就會表現得很無助,生活沒希望的感覺。
操縱的發生是個緩慢的過程,例如威逼利誘,直到做出期待的行為。
再就是不斷利誘做些小事情,再給承諾更有誘惑性的,但是要長期付出回報的,類似於空頭支票的感覺,看上去觸手可及,可是再怎麼努力也是觸及不到。
還有就是間斷強化,打破那個持續的正強化之後,改變了頻率和行為的可預測性。就像追女孩子,還真不是送花,二十天天寫情書,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就突然不寫了。在這個時候女生肯定會不適應的,心裡一定好奇發生了什麼,在就會進入你的思想,揣摩你的想法。
把持續可預計的強化變成了間斷的,分部分的,隨機無法預測的,從而影響被操縱者對操縱者的感覺,如果時間足夠長,被操縱者還有可能對這個感覺上癮。
不確定性,滋養著無盡的焦慮和壓力。
關於操縱和被操縱,只有當被操縱者真正改變自己,而不是妄想改變操縱者,才是解開這段關係的鑰匙。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操控者盯上呢?那就是比較善良,容易受他人影響,或者處在生活或者人生的重大變革低潮期。
一是對別人過分的重視,會失去自我。有取悅別人的習慣和傾向,沉迷於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接納,自己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會習慣地去做別人認為的好事,即便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比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重要。拒絕了別人,自己就會感到內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二是對自己過分忽視,表現 在自我意識模糊,對自己身份個性沒有清晰的認識,質疑自己的判斷和反應,認為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更多的是由別人或者外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自己能控制。有些是童年經歷導致的,有些是傾向用別人的建議來支撐決策過程。以為詢問更多人的建議,自己就能犯錯最少,但是決策的方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三是體現在對負面情緒的過度敏感,讓自己的底線越來越低。這是人的天性,避免負面的情緒,不值得也不可能。總是想著不願意發生衝突而委曲求全,這樣的壓力會讓一個人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