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得、不敢要的內心衝突,不僅會讓我們不敢追求幸福,還會在獲得之後表現為對自己的懲罰。
(01)
有位讀者說,她丈夫有非常強悍的賺錢能力,但總會在賺到了一筆錢之後,就迅速的揮霍一空。雖然不會太影響家庭的正常的運作,但是她一直搞不懂,為什麼家裡的經濟狀態就不能更上一層樓呢。
後來,她才慢慢地理解了丈夫的行為。
公婆從不捨不得花錢,還曾被人給騙去了十多萬的存款,辛辛苦苦一輩子攢下來的錢不但沒有享用到,反而都貢獻給了騙子。她的公婆都是極其節省的人,他們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兒子要節儉。他們的節儉程度,聽丈夫說,小時候如果去了廁所忘記關燈,就會被父母吼上半天。
丈夫曾對她說:“父母辛苦攢了一輩子的錢,什麼都沒幹就沒有了,都不知道賺錢是為了什麼?”她以前不能理解,就會對丈夫講道理:“所以我們賺到錢以後,不要太節儉,但也不要亂花錢,要來提到我們的生活質量。”她這話說得沒有錯,但是對丈夫沒有用。
現在,她才領會到丈夫背後的心理動力:丈夫可能從小就覺得,窮苦到必須節儉得不能再節儉,才算是正常的生活狀態。而手上突然賺了一筆錢,反而會讓他內心不安,所以必須儘快揮霍掉才能坦然地過日常的生活。
這種潛意識的信念,不僅壓抑了他自己的慾望,也讓他無意識的去迴避金錢。他真正迴避的,是獲得之後所帶來的內疚感。因為父母節儉了一輩子,攢下來的錢一下就沒有了。但是,他強悍的賺錢能力,總是能讓自己手上有一大筆錢。這意味著會提高生活質量,這也意味著會超越父母的窮苦生活,同時也顛覆了自己以往的生活狀態。生活的顛覆會讓人內心產生失控感,而我們天然害怕這種失控,哪怕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些衝突的影響下,他的內心既內疚又恐懼。他強悍的賺錢能力,雖然在別人的邏輯看來是幸福的,但是在他的潛意識邏輯來看,卻是痛苦和難受的。所以他總是要把賺來的錢揮霍一空,一方面是表達對過去生活的忠誠,對自己不配得、不敢得信念的鞏固;一方面是對自己擁有獲得感的懲罰,對自己獲得了之後所產生焦慮的釋放。
(02)
廣東話裡有句俗語:“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這句話,我最初是在周潤發的電影《秋天的童話》中聽到。周潤發從賭場中出來,把辛苦工作掙來的工錢輸了個精光,就好像是對自己的安慰或自嘲,他邊走邊說著這句話,雖然錢財都輸光了,但身體似乎也輕鬆了。
或許,這就是潛意識中對自己不配得的一種催眠;
同時,也是潛意識中對自己得到之後的一種懲罰。
所以,為了避免懲罰,為了緩解焦慮和內疚,我們就會讓自己在獲得的路上走得慢一些、讓自己更吃力一些;讓自己在幸福和快樂的路上走得曲折一些,讓幸福快樂打點折扣。
心理學者李雪說,她的一位朋友很會做生意,但總有個模式。就是每次很順利的談成了生意,到要籤合同了,這位朋友就總是覺得坐立不安,總好像有哪裡不對路一樣。然後,她就會犯一些錯誤。譬如:重要的材料忘記帶,或是錯過時間,耽誤了航班等等。接著,自己再透過各種努力,付出各種代價,最後再簽約成功。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好多次,結果就變成,似乎總要特別辛苦才能成功。
辛苦並不是成功本身需要的,付出那些辛苦的意義,似乎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安慰:我已經足夠辛苦了,我終於配得到了,打了折扣的快樂之後,我就可以踏實的享受我獲得的成功了。
因為,這位朋友的父母常常對她說的一句口頭禪就是:“錢哪有那麼容易掙到。”
口頭禪,是一個人習慣性或無意識地常說的話語。習慣或無意識的表現,常常反應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這跟口頭禪使用者的性格、生活經歷或情緒有關。
口頭禪,不僅會呈現出個體的特質,往往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對這個人的感覺,以及和他的互動方式。
如果你在學校門口接過孩子的話,你就會發現,每個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會有很不一樣的口頭禪。
有的父母一見到孩子就脫口而出說:今天在學校過得開心嗎?有的父母一見到孩子就問:今天的作業做完沒有?今天上課有沒有好好聽課?今天在學校有沒有打架?今天有沒有被老師批評...。
其實,從父母見到孩子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投注:我們在關心什麼,我們在焦慮什麼。
(03)
有焦慮很正常,家長的焦慮要家長自己負責,儘量不要把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要知道,傳遞的不僅僅是焦慮的情緒,還有暗示。暗示就是一種催眠。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配得、不敢得的話,那麼,比較他、控制他、否定他、抱怨他,都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似乎就好像父母沒辦法去感受到孩子的開心,也不願去感受到孩子的開心。最經典的場景莫過於,考了滿分的孩子興高采烈地奔向父母,結果爹媽回一句:不要驕傲。雖然道理都對,但是孩子的感受是:不能太開心。長此以往,就逐漸形成了一種人格模式,用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爽透不能型人格。
因為父母長期活在不能爽透之中,如果孩子輕輕鬆鬆就得到了,那彷彿就變成了對父母最大的背叛。所以孩子的內心會產生衝突,會坐立不安,會無意識中把事情搞砸一些,不讓自己得到;或者讓自己得到得很辛苦、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