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思維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整體思維、空間思維或多維型思維,是指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前後等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佛家稱之為“緣起的思維”。
把握事物本質,作出正確行動,從而改變命運。
緣起的思維
1.點式思維
有 一天,一條蛇的頭和尾爭執起來,蛇尾對蛇頭說:“今天我走前面。”蛇頭說:“我常常走前面,怎麼可以倒過來呢?”相持之下,蛇頭自管自向前走,蛇尾卻纏住樹牢牢不放。這樣,蛇頭走不動了,只得讓蛇尾走前面。不料蛇尾因為沒有眼睛,掉入火坑,蛇就這樣被活活燒死。
蛇的頭和尾本是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分工不同而有各自的角色。然而,蛇尾不滿自己長期以來扮演的角色,堅持要與蛇頭調換,落得這樣的下場。對一個團隊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從人格上來講,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然而,為了使一個公司能正常運作,就不能沒有分工。時間久了,有些員工便會同蛇尾一樣,覺得自己很重要,越來越不安於自己的角色,紛爭因此而起。
紛爭生起的根源是第七末那識,它“衡審思量”的功能使人念念不忘自我,使人在做事時為了名利而不顧公司利益,為了眼前小利而忽視長遠發展,在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同時而有意無意損害他人的自由與權利。這種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只看一點不顧其餘的思維方式,統稱為點式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只知自己不知有他人,沉醉於編織自己的理想王國,也常因些小事與人爭執,我行我素,久之會給自己和公司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
2.線型思維
一位青年入深山求道,第一天來到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好客的村民設宴招待他。求道者很快發現,該村的居民都沒有長耳朵;與此同時,村民們也注意到,求道者的頭上多出兩塊東西(兩隻耳朵)。大家一致認為,求道者生了病,而且很嚴重,應該立即治療,因此把他綁起來,準備為他做切除耳朵的手術。求道者拼命解釋說:“正常人都有耳朵,你們沒有耳朵才不正常呢!”村民們聽後大笑說,“我們從未聽說過人的頭上會長兩塊東西,你明明病得不輕,還不肯就醫,真是無藥可救!”一邊說,一邊動手把求道者的耳朵割了下來。
緣起的思維
村民以簡單的邏輯思考來處理問題,是直線型思維的典型例證。擁有直線型思維的人往往以傳統與權威為其邏輯思維的依據,誤將自己的見解作為普遍公理,遇事不知變通,容易保守,看問題缺乏靈活、開闊的思路。這種人在邏輯思維的影響下,因過於自信而聽不得不同意見,堅持所謂的對與錯,一言不和立即不歡而散,甚至置個人、公司的存亡於不顧,這樣會把自己和他人都逼上絕路。線型思維一旦養成,便成為習慣性思維,左右我們的行動。
為什麼會養成這種思維呢?在現代心理學中,一個人收集各種資訊輸入大腦,由不同的部位儲存不同的資訊,這跟佛教唯識學所說有驚人的相似。大腦在接收新資訊的時候,會根據以往所收集和儲存的資訊進行判斷和處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七識:凡對我有利的,便會喜歡,認為是好的,接下來便想佔有,隨之而來的便是行動,經不斷地重複,就形成了習慣性行為,進而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變成習慣,逐漸形成概念,儲存到第八阿賴耶識。其實,真正影響我們命運的,是由習慣性動作演變成習慣性思維,這種習慣性思維反過來又影響我們未來的行為。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邏輯思維都是不好的,只是純邏輯、純理論得太多了,往往會使人墨守成規、固執已見,失去創新力和活力。大家到柏林寺來,有機會接觸佛法,學習如何認識自己、管理思維,就是要突破習慣性思維。
3.平面型思維
有位老師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問學生說:“這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說:“黑點。”老師故作驚訝:“只有黑點嗎?這麼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這生動地描述了平面型思維的特點:不受傳統經驗束縛,思路開闊,敢於創新,可塑性強。更重要的是,它能令人絕處逢生。
賣豆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註釋:
有一位聰明的賣豆人說,世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如果豆子賣得動,直接賺錢;如果豆子滯銷,分三種辦法處理:1.把豆子醃了,賣豆豉;如果豆豉還是賣不動,加水發酵,改賣醬油。2.把豆子做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做硬了,改賣豆腐乾;如果豆腐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太稀,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放幾天,改賣臭豆腐;如果還賣不動,讓它徹底腐爛,改賣腐乳。3.讓豆子發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滯銷,讓它長大點,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賣不動,再讓它長大點,當盆栽賣,名之為“豆蔻年華”;如果盆栽還賣不出去,拿到鬧市區做行為藝術,題目是“豆蔻年華的枯萎”;如果行為藝術沒人看,趕緊找塊地把豆苗種下去,灌溉施肥除草,三個月後,收穫豆子,再拿去賣…
如果覺得參禪太玄妙,一句“阿彌陀佛”雖簡單卻有同樣的功效。如果覺得唸佛太枯燥,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種佛教儀軌一樣能使人親身體會佛法妙用。如果西方人覺得與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儀軌不相適應,沒關係,西方學者已把佛法與減壓、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及改變情緒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佛教之所以能存在兩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大的現實功效,就與佛教大德們以平面性思維從不同角度推廣佛法有關。
緣起的思維
所以,有創造性思維的人,在他的字典裡面沒有“困難”,因為他不是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困難上,而是集中在解決困難上:此路不通,就另找他路,相信只要思維不受束縛,辦法總比困難多。這跟佛教的緣起是有關係的。緣起法就講一切事物皆依因緣條件而生起或出現。賣豆子的故事就是講,困難出現,是因為當前條件不具備、因緣不成熟,我們應該隨順,善用各種條件之間的關係,小心地去調節、變通,積極創造條件,走出困境。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 有 八九”,當我們遇到壓力、挫折、創傷、失敗時,如何處理才是最重要的。在 座 大 多 是學生,將來走出校門就知道外面世界的複雜性。
怎樣隨機應變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再有一個,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最重要的是,同學們將來到社會上,不要因為一時找不到工作就氣餒,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那誰也幫不了你。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若能運用平面型思維從多角度思考,重視因緣條件並善加利用,就能打破一切障礙,成就幸福快樂的人生。
4.立體型思維
上帝創造羊群A和羊群B後,放在草原的東、西兩邊,相互隔開,並對它們說,“你們必須選擇一種天敵:一隻狼或兩頭獅子。當然,選擇獅子的羊群同一時間只會有一頭獅子和你們在一起,另一頭待在天上,由我看管,供你們隨時更換。請注意,天敵一旦選定,就無法更改。”
羊群A想,獅子比狼兇猛得多,還是要狼吧;而羊群B想,獅子雖然兇猛,但其中一頭若是太壞,還有更換的機會,還是要獅子吧。兩群羊開始了草原的新生活。狼進入羊群A後,因身形小,食量也小,咬死一隻羊夠吃好幾天,相對比較平靜。而獅子一進入羊群B後,因食量驚人,大開殺戒,驚恐萬狀的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不料,上帝看管的那頭已飢餓難耐,更加瘋狂……羊群B雖不停更換獅子,但兩頭同樣兇殘。最後,羊群B徹底喪失信心,索性任由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讓天上那頭餓得精瘦,在死亡線上掙扎。此時,羊群B想,快要餓死的獅子,應該沒力氣追殺我們了吧?於是請上帝換來瘦獅子。
瘦獅子經過飢餓的折磨,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自己的命運操縱在羊群手裡,所以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羊群喜出望外,有隻小羊甚至提議乾脆一直留下瘦獅子。一隻老羊提醒說:“瘦獅子因怕捱餓才對我們好。萬一肥獅子餓死,只剩下它,我們沒有了選擇的餘地,它很快就會恢復兇殘的本性。”羊群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肥獅子餓死,趕緊把它換回來。幾經飢餓折磨的肥獅子也悟出了同樣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表現特別好。羊群B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羊群A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變得肆無忌憚,每天都咬死十幾只羊,直到所有的羊都被咬死,狼也活活餓死。
以上故事告訴人們,羊群B與獅子之間處於“約制”與“被約制”的關係,相互依賴,互為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與佛家“緣起的思維”不謀而合,心理學家稱之為“立體思維”。換言之,事物往往存在多面性,我們若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掌握的層面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建立全域性思維方式,把握事物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行動,改變我們的命運。
緣起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