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情緒垃圾桶”。
朋友呂檬,已經整整10年沒回過家了。
近6年,一次都沒和媽媽聯絡過。
“多聽她說一個字,我就會瘋掉。所以,只能主動把自己和她隔離開。”
她說得平靜,我聽著揪心。
我們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庇護。
可有的人,一生都在逃,逃離親人套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鎖。
“那一刻,我想從樓下跳下去”
呂檬的父母關係糟糕,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每天夜幕降臨,別人家是燈火可親,她卻開始恐慌,因為父母的爭吵又將拉開序幕。
幾乎每一次的結局,都是媽媽又哭又鬧,爸爸一走了之。
留在媽媽身邊的人,只有呂檬。
媽媽痛心疾首地告訴呂檬,爸爸早就出軌了,而且不止一次,從沒間斷。
她還告訴呂檬,爸爸這邊的親人,個個都有“醜事”:奶奶嫁給爺爺是小三上位;
小姑姑喜歡的男人已經有了家室;堂哥賭博輸了拿家裡的房子去抵押貸款……
關鍵是,他們全部都對媽媽很壞:指使媽媽幹這幹那;和爸爸合夥欺騙媽媽;不把媽媽放在眼裡等等。
聽媽媽控訴,是呂檬成長中的主旋律。
起初,呂檬對媽媽心疼得不行,跟她一起氣,一起哭,立志說長大後會好好保護她。
這讓媽媽很欣慰,只要心情不好,都會找呂檬說:
“女兒啊,你說我能不難過嗎?”
“這些醜事我沒地方去說啊!誰知道我心裡苦!”
“還好我有你這個乖女兒,我只有你可以依靠了!”
……
漸漸地,呂檬越來越力不從心。
傾聽和安撫,會疲的。
可是看到媽媽傷心欲絕的樣子,她只能耐著性子撐下去。
忍無可忍時,她也衝媽媽吼過,但短暫的安寧後,媽媽又會調回“控訴模式”。
她似乎有個神奇的能力:無論在談什麼,總能成功地將話題引向自己這輩子有多慘。
“有天晚上,媽媽又一次說我爸如何如何時,我腦子裡升起一個念頭,如果我現在從這12樓跳下去,能夠換媽媽幸福,能夠讓我爸悔悟,我絕不猶豫。
我想讓媽媽幸福快樂,我也渴望解脫。”
也就是注意到自己有想死的念頭後,呂檬終於明白:
這樣的母女關係,是病態的,媽媽有問題,我也有問題。
持續接受負能量,後果有多嚴重?
呂檬的狀態,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替代性創傷。
“急別人之所急,憂別人之所憂”,對別人的痛苦太能感同身受,反而令自己不堪重負,好像自己也經歷了別人的痛苦,飽受困擾甚至內在崩塌。
而最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的,就是家庭內部。
理論上來說,家應該是有愛的地方。
這種愛,包括被認可、被欣賞、被保護等等。並非可有可無,而是生存必需。
可很多時候,家庭內部狀況並不如此。
父母無法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關係出現創傷甚至危機時,本該享受父母滋養的孩子,或主動承擔負面情緒,或被用來當作替補。
如果是兒子,往往更容易“被承擔”丈夫的角色,以彌補媽媽的情感空白。
我有個朋友,父親性格強勢,如果媽媽表現不如他意,就會大發脾氣甚至在家摔摔打打。
媽媽每次委屈難過,就找兒子訴說,夫妻之間發生矛盾,媽媽還經常讓兒子當法官。
畢業工作後,媽媽就在他租的房子裡搭了個小鋪住下來。
戀愛後,媽媽也毫不避嫌,沒有主動離開的意思。
他不想媽媽跟著自己生活,卻又不忍心拒絕,很苦惱。
原因既有先天的血緣關係,也有責任上的約束。
而如果是女兒,則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媽媽的痛苦中。
就像呂檬,媽媽不斷地說自己的痛苦,自然會啟動她的共情機制。
她對媽媽的痛苦感同身受,最終被媽媽的痛苦淹沒,好像是自己在經歷不幸的婚姻,覺得婚姻可怕。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女性天生同理心強於男性,因此也特別容易被父母“自然選定”為情緒垃圾桶。
但無論兒子還是女兒,分擔父母的痛苦,幾乎都是本能的選擇。替代性創傷不易區分隔離,卻頗為常見。
父母傾倒情緒垃圾時,是在對孩子做什麼?
首先,是責任和邊界的缺失。
夫妻之間發生矛盾,向兒女傾訴和求助,就意味著責任轉嫁,把無辜的孩子捲入了“戰爭”和傷害。
同時,父母也悄然推走了自己要承擔的養育之責。
這是錯位,也是失衡。
而對孩子來說,面對父母的需求,幾乎會本能地滿足,全身心去支撐。
這往往需要他們放棄自己的成長。
作為孩子,不僅得不到情感上的滋養,還要傾盡全力來滿足父母,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情感入侵和剝奪。
因為是親子關係,這種傷害往往持續時間長,強度大,而且不易覺察。
自然,傷害性也很大。
那長期處在替代性創傷中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a. 內在混亂
既要滿足父母的需要,也要顧及自己的感受,互相撕扯不可避免。
這樣的狀態內化後,會因為缺乏清晰的邊界,造成混亂和彼此衝突。
愧疚又怨恨,冷漠又激烈,希望又絕望……
許多人會迷失其中,找不到出口,陷落在情緒中。
b. 情感壓抑
長期接收父母的情緒垃圾,自然地會將自己設定成工具狀態,這也意味著,情感系統會變得遲鈍甚至關閉。
此外,當內在空間被別人的情緒擠佔時,自己的感受往往就會被壓抑。
不敢表達,成為了習慣。
而自己的感受,一旦長期被隔離,往往會產生很強的張力,對自己造成攻擊。
c. 沒有自我
先人後己,習慣性忽略自己,他們對別人的需求很熟悉,並能迅速滿足。
但對自己卻陌生而疏離,很難識別和確定自己的感受、需要,就像一隻漂泊的小船,找不到靠岸的港口。
在這些特點背後,是他們強烈的喪失、羞恥感,帶來低自尊、高迴避,缺乏力量等問題,不僅個人發展困難,進入親密關係,也是很大的挑戰。
怎麼突圍?
好在出現問題的,是這種互相制約捆綁的關係,而不是這個人本身。
這一切,都有突圍的機會。
a. 教會父母獨立,建立心理邊界
意識到問題的你,是時候,幫助父母“長大”了。
嘗試區分父母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不再將兩者綁在一起。
如果說,過去總是父母為先,那現在,要學著自私一些,不讓他們繼續逃避責任。
要知道,拉開邊界,才有可能真正獨立和成長。
當然,某種程度上,這是對過去相處模式的否定。
對習慣承接父母情緒的人來說,是莫大的挑戰,會錯認為自己是在“拋棄”父母,從而深感內疚。
這時,可以試著讓自己多說說這種內疚感。
“媽媽(爸爸)受了太多傷,吃了太多苦。我作為他們的孩子,扔下他們不管,去過自己的生活,我覺得太自私了,我不忍心拋棄他們。
我害怕這樣做,他們會受不了,我會沒有了父母,沒有家。”
此時,新的情緒可能會出現,
可能是對“拋棄”家人的不忍,可能是失去家的害怕。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獨立”不是對親情生硬切斷,而是要發展出一種更舒服的相處模式。
情緒上來時,可以在心裡默唸:
“父母有他們的生活,我也有我的。他們只能為他們的生活負責,我也只能為我的生活負責。”
做到這一步,你已經在悄然成長。
b. 自己學會獨立
想要重新調整和父母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自己學會獨立。
成年後,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經濟獨立”,這將成為內在獨立的基礎。
不要小看這件事的難度。要知道,對許多孩子來說,經濟上離開父母支援,很難。
而即便是自己已經工作,有了收入。
獨立,也一樣會帶來強烈的恐慌和失控感。
面對不確定,才是最難的。
這裡,介紹一個緩解焦慮、提升掌控感的練習:
“此時此刻,我感受到……”
試著利用這樣的句式,將自己帶回到當下的狀態中,隨時錨定和發現自己。
這個練習的過程,可以用“書寫”或“自我對話”的方式來完成。
透過練習,提升自己的掌控感。
c. 重寫你的生命指令碼
你自己想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在腦海裡,想像出那個畫面。
這個畫面,要儘量多一些可觸控的細節。
然後,想想自己做什麼,可以靠近這樣的生活。
每天努力向前一點點,你的人生,一定會重新回到你的掌控之中。
人這一輩子,不可能沒有遺憾,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根本不存在。
過去已經發生的,早已消逝在時間洪流中。
而未來,卻是由你當下一個個微小的行動塑造出來的。
回看過去,試著停止指責和怨恨,對當下保持一份覺察。
看見自己內在真實的需求。
只要你願意,這就是你告別“情緒垃圾桶”身份,重新拿回內在力量的開始。
幫父母長大,也幫自己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