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請自己去”,過了春節、元宵節,我算走過了第一道坎。過去的一年雖說沒見著閻王卻有了一些暮年的人生體會,與其記在心裡不如一吐為快。記得69歲以後就覺得體能、智力、興趣、愛好等逐步下降,甚至有悲觀情緒。曾有前輩向我表示:“過了70你再看看”。回頭看10年,如果說60多歲是男人的更年期或進入衰老期,那麼70多歲就是衰老的加速期。進入70歲以後,我還沒得癌症、心梗、血栓等要命的病,不過看錶象,老花鏡由250變成了350度,耳朵帶上了助聽器,牙齒掉了3個。從體力看,跑步沒有年輕人走的快。日常生活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早年的事還記得清楚,昨天的事卻想不起來。體檢發現有脂肪肝、膽固醇偏高、心律不齊等體症,現在的體能、智慧和效能大不如從前了。過了七十三,前面的路還能走多遠我)無法預料,不過,能夠且應當考慮的是如何過好當前,想好自己的歸宿。

近些年,有關抱怨父母、嫌棄老人以及老年人傷感的報道和評論很多,甚至造成“丁克”家庭增多。我無意具體的評論孰是孰非,但總體上覺得有些老年人的喜好與現代人的追求各自不同、甚至不能相容。按照傳統的習俗,老年人養育了兒女還要帶孫子,老年人把老少同堂甚至三代、四代同堂視為天倫之樂,也寄希望於子女床前盡孝、養老送終。年輕人呢,結了婚就想自己過,和父母在一起過的多是因為沒房子住在父母家,或者自己有房讓父母來照顧孫輩。在一起時間長了年輕人覺得老年人礙事,老年人覺得不開心,相比之下,一些到外地工作、回家見面不多的老少之間卻相安無事。老少輩同一屋簷下不是好事。

我作為比較傳統的老年人,覺得愛護子女是人的天性,可又覺得現在的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有點過了,為了一個學區房當父母的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如今的孩子享樂有餘,缺的是教育和苦日子,孩子長大了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溺愛也不一定是真愛,過去講自古英雄出少年可現在的孩子,上小學甚至上中學還得接送。

去過紐西蘭的人可能知道,那裡的養老業比較發達完善。當地人養育兒女一般只管到成年,退休後享受自己的生活,很少有帶孫輩的。人到晚年晚年不是靠子女而是靠社會。再看看我們自己的國家,養老院、養老驛站、老年公寓從無到有、越來越多,國家連續17年增加退休職工的養老金,以超越以往的投入,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提倡居家養老和多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服務。

現在也有很多晚輩們感恩父母、善待自己的老人,但是中年人、尤其是獨生的中年人面臨的壓力都挺大,老年人不忍給兒女添更多的麻煩,這種相互間的情感值得稱頌。時代和環境不同了,作為有條件的老年人,尤其在社會養老日趨成熟的情況下應儘可能依靠自己,走社會養老之路,並要早為之所、有點積蓄、未雨綢繆。

人生最後的一道坎可能是晚期癌症的疼痛、腦卒中造成的癱瘓失能,以及其它不可治癒的病變,

得了這些病在哪住都是痛苦,靠誰都不好過。老年人這個時候的治療應當是減輕痛苦而不是無謂的延長生命。我會堅持這一態度,並告誡自己親人和醫生。

過了七十三的人生夕陽西下,但我覺得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以及對人生的追求只是降低並沒有完結。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平日裡還喜歡游泳、跑步、器械等健身活動;也喜歡做飯、收拾衛生、做家務;還喜歡寫作、K歌、股票、下棋等有品質的生活。如今送走了父母、帶大了孫子,雖說沒什麼正事卻依然覺得挺忙的。

看看公園廣場,跳舞的、打拳的,大多數是老年人;看看旅遊巴車、旅遊景區的遊人,老年人也不在少數。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滿天。

我過了七十三,不求八十四,更不想壽比南山,如果沒有意外,還想發揮餘熱,跟著感覺走,能活動絕不閒著,爭取快樂每一天。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活著就是一種狀態